廣為流傳的“鯉魚打樁”,是釣魚界的傳說?還是真實存在?
“鯉魚打樁”在釣友間廣為流傳,意思是鯉魚在中鉤後鉆入泥土,像打瞭個樁子一樣,不隨你釣線的拉拽而動。其實,鯉魚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聰明,不會在中鉤後鉆入泥土,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水底哪有那麼多鬆軟的泥土供鯉魚隨時鉆入呢?很明顯“鯉魚打樁”隻是一種傳說,但不少釣魚人確實遇到過這種情況,那又作何解釋呢?以我個人的作釣經驗來看,“鯉魚打樁”這種假象不外乎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
“鯉魚打樁”在釣友間廣為流傳,意思是鯉魚在中鉤後鉆入泥土,像打瞭個樁子一樣,不隨你釣線的拉拽而動。其實,鯉魚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聰明,不會在中鉤後鉆入泥土,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水底哪有那麼多鬆軟的泥土供鯉魚隨時鉆入呢?很明顯“鯉魚打樁”隻是一種傳說,但不少釣魚人確實遇到過這種情況,那又作何解釋呢?
以我個人的作釣經驗來看,“鯉魚打樁”這種假象不外乎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
一、魚個體大,嘴唇厚
熟悉鯉魚的釣友都知道,鯉魚的覓食方式是在水底拱食,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這種進食習性造就瞭鯉魚嘴唇肥厚,而且是個體越大的鯉魚嘴唇肥厚的越是明顯,我們在擡竿刺魚時,由於魚鉤的刺入角度問題或者是刺魚的力度不夠,都可能導致魚鉤刺不透魚唇,魚的疼痛感不強,不會做出瞬間的掙紮,又因魚的個體較大,給釣友們的第一感覺像是掛瞭底一樣,稍後魚開始移動,才知道是中魚瞭。釣友們往往把這種現象想象成鯉魚鉆進泥土打樁瞭。
我們在垂釣中常常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錨住魚後魚掙紮的力道要比正口中魚大得多,這是因為魚的疼感神經在嘴唇部分分佈少的原因,相比身體的其他部位痛感不強烈。如果魚鉤刺入不深的話,魚不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掙紮。
再說魚的個體,不僅大個體的鯉魚,像其他草魚、青魚、鰱鯒,隻要它個體大到一定程度,不但動作表現得比較遲鈍,應激反應也同樣表現得遲鈍,我們在起竿刺魚時就會感覺像掛瞭底一樣,就是因為起竿的力道不足以承受魚身體的整體重量,魚又是在靜止狀態。導致我們在中魚的第一時間會產生這樣的錯覺。
二、一鉤中魚,一鉤掛底
再一個讓我們產生“鯉魚打樁”錯覺是一鉤中魚,一鉤掛底,也可以說成是主鉤中魚,副鉤掛底。此時你拖動釣線有掛底的感覺,其實質也真的是掛底,但當掛底的那個副鉤擺脫掛底或副鉤子線被切瞭後,釣線的力道才能全部轉移到魚身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常以為是鯉魚打樁瞭。
通常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繃緊的釣線在副鉤擺脫掛底或副鉤子線被切瞭時,有個瞬間鬆動的過程,從弓起的釣竿手感上能明顯感覺到,隨後力道轉移到魚身上,此時就進入正常遛魚的環節。
說到最後
通過以上造成“鯉魚打樁”假象的兩個原因陳述,讓我們知道瞭“鯉魚打樁”僅僅是釣魚人賦予鯉魚智慧的一種傳說,鯉魚不會像釘木樁一樣鉆入泥土逃避被釣獲。
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說,我想是因為釣魚人希望鯉魚具有這樣的智慧,好滿足鬥智鬥勇、越戰越勇的那股勁頭。魚太容易被釣獲,很多釣友還會感慨:釣這樣的傻魚沒意思!
其實,現在很多釣友嘴裡說的“鯉魚打樁”並不一定是指鯉魚鉆進泥土裡,而是指刺中鯉魚後有個停止不動的過程,賦予瞭“鯉魚打樁”一詞的新的含義。
我是悠漁樂好,酷愛釣魚也喜歡分享,感謝你的閱讀並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註!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1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