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水域垂釣,對打“死窩子”的新理解,顛覆原來的認知

夜釣水庫,一起去的趙師傅,堪稱圈內的“大師”,他釣齡較長、釣技精湛、抓口熟練、用餌講究,一起出釣時不經意間會學到好多新的釣魚理念。
就是這樣的釣友卻釣瞭個“白板”,一起去的其他人漁獲雖不算太好,但總體都說得過去。

夜釣水庫,一起去的趙師傅,堪稱圈內的“大師”,他釣齡較長、釣技精湛、抓口熟練、用餌講究,一起出釣時不經意間會學到好多新的釣魚理念。

就是這樣的釣友卻釣瞭個“白板”,一起去的其他人漁獲雖不算太好,但總體都說得過去。在返回的路上到路邊飯店吃飯時,大傢討論瞭這一問題。

我們垂釣的水庫選擇的岸邊幾乎是一條直線,水深也都差不多,並排幾個人搭的釣臺,所以不存在釣位上的差異,應該說機會均等,趙師傅又不存在釣技、用餌方面的短板,按說別人漁獲嘗可唯獨趙師傅“白板”,實屬反常現象。

回顧當時的情景,問題出現趙師傅開始時打窩的窩料上,當時他開始打窩時,左右釣友還開玩笑說:趙師傅窩料的味道好大,這麼香,今晚一定可以連竿暴護。

趙師傅也證實,他把原來泡的中藥酒使用剩下的一個底這次全部摻合到窩料裡瞭,當時還擔心加得太多。但在後來的垂釣中發現有小魚鬧鉤,不時的釣住個白條、鯽魚,這才放下心來,證明沒有造成死窩。

事實證明,一直釣到第二天淩晨,窩點裡沒有一條大魚光臨,卻不乏很多小魚,這就需要我們對“死窩”這個概念重新定義瞭。

以往說死窩瞭,會理解為因為味道或其他原因魚不會進窩,包括大魚也包括小魚,死窩是造成“空軍”最直接,也是最好理解的一個原因。

趙師傅這種情況也應該歸屬於“死窩”範疇,因為所垂釣的目標魚並沒有吸引過來,在一定程度上還有驅趕大魚,不讓大魚靠近窩點的現象,最後結果是魚護空空,釣瞭個“白板”。

由此可見,大魚和小雜魚在進食習性上存有很大差異,大魚機警,尤其是在自然水域,大魚對超出平時覓食味型範圍太大的食物有種天然的戒備心。

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大魚在成長為大魚的過程中可以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如果警惕性不強的話早就被釣獲走瞭。它們在滿足口腹之欲和丟瞭卿卿性命兩者之間孰輕孰重也分得清。

小雜魚可就沒有這麼多顧忌瞭,一旦發現食物,隻要是能吃,就會蜂擁而上,尤其是對腥味、香味濃鬱的食物更是偏愛,對超過平時食物味道的一倍或幾倍的窩料,更也是如此,才不管有危險沒有危險,味道越是濃鬱招致的小雜魚越多。

趙師傅這次出釣所打的窩子就是這種情況,表面看窩點裡有小雜魚鬧鉤,沒有死窩,實質上所要垂釣的目標魚——大魚,一個也沒有進來。

最後總結:“死窩子”的概念應該重新定義一下,隻要是沒有吸引到目標魚,或者說對目標魚有驅離作用,能引起目標魚危機感的窩子都叫死窩。而不能以窩點有沒有小雜魚作為判定標準。

釣友們,這樣定義“死窩子”概念是不是對原來的認知有點顛覆感呢?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1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