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釣鯽,朝南坐還是朝北坐?不考慮這些問題,坐哪都空軍

​今天,我看到一釣魚群裡幾位釣友關於野釣選位的事討論的很激烈,討論的主要內容是冬季野釣鯽魚究竟是坐南朝北好,還是坐北朝南好。
贊成坐北朝南的釣友拿出的理由是:冬季溫度低,而坐北朝南接受的光照時間比較長,魚有趨溫性肯定跑到北岸。

​今天,我看到一釣魚群裡幾位釣友關於野釣選位的事討論的很激烈,討論的主要內容是冬季野釣鯽魚究竟是坐南朝北好,還是坐北朝南好。

贊成坐北朝南的釣友拿出的理由是:冬季溫度低,而坐北朝南接受的光照時間比較長,魚有趨溫性肯定跑到北岸。

贊成坐南朝北的釣友拿出的理由是:光照基本隻能把水的表層曬熱,如果坐在北岸,由於水面溫度較高魚就會上浮,而南岸相對來說接受光照的時間短,魚可能還會老實地待在底部吃餌。

釣友們各抒己見,為瞭證明自己的觀點沒錯,還舉瞭很多實戰的案例,發瞭一波又一波的照片。

冬季的作釣模式,理論上是背風、向陽、找水草,所以坐北朝南沒有錯。但是坐南朝北一定就沒魚嗎?顯然不是。而且我也相信那些發漁獲的釣友也沒必要為這點小事說謊,畢竟大傢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希望把魚釣好。其實選位這個事並不能隻看光照,正如我在往期文章中經常強調的,選釣位需要考慮到很多因素,如果你隻抓著一點不放,那坐哪裡都有可能空軍。

選釣位需要考慮到水深

先不考慮其他因素,隻談水深,冬季由於整體氣溫較低就導致瞭水溫也低,而魚的活動、覓食又和水溫息息相關,所以正常情況下哪裡水溫高哪裡魚就多,也願意吃餌。

眾所周知,淺水區升溫比較快,同時降溫也比較快,而深水區最大的特點就是恒溫,即保溫性好。先說早中晚三個時段,早上溫度比較低、太陽也還沒出來,淺水區的溫度是比較低的,所以魚一般在偏深的位置,記住是偏深而不是最深。等太陽出來,氣溫慢慢上來的時候,魚就會從深處往淺水活動,曬太陽、找食吃,上午十點到下午兩三點這段時間,魚會在稍淺的地方(不一定要淺灘,深水區的上層水域也有可能)。而到瞭傍晚,隨著太陽落山、氣溫降低,魚也開始慢慢回歸深水。

有人看到這有意見瞭:我夜釣就釣淺水,魚也釣得很好啊。首先得看你說的“淺”有“多淺”,三五十公分能叫淺,一二米也能叫淺,這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一個水域一二米已經是最淺的地方瞭,那魚在晚上還活躍也正常,因為在這個深度下,氣溫雖下降瞭,但水底的溫度不會立馬下降,它會有一個“延遲”。其次,有些地方雖然特別淺,但魚照樣願意待著,原因有很多,比如說魚多,再比如水草厚等等。

講完早中晚三個時段,再講講氣溫劇烈變化對魚的影響。其實道理一樣,淺水因為受氣溫影響最直接,所以突然降溫就有可能導致直接停口,整體的水域面積越小、水越淺,這一現象越明顯。氣溫驟降,魚會從淺水往深水轉移,反過來也一樣,連續的低溫後突然又升溫,那麼魚又會從深水往淺水跑。

註意:溫度大起大落,對魚口影響很大,不太建議出釣。

選釣位需要考慮風向、風力

理論上來說釣魚要坐在下風口,因為下風口的溶氧量高、食物多,但是冬天我覺得下風口不好。原因是,冬天的魚活動量小、食量小,它不需要太多的食物,對溶氧的要求也沒夏天高。雖然下風口不一定沒有魚,但人坐著不舒服是肯定的,而且拋竿也受影響,既然不確定哪個地方出魚好,何不先考慮自己呢,釣不到魚曬曬太陽也不錯。

冬季刮北風比較多,從這方面來講我覺得坐北朝南還是不錯滴。我常去的一條野河,好幾段地方由於某些原因北岸不能坐,所以我每次都隻能坐南朝北,可結果經常是魚沒釣到,腦瓜子被吹得嗡嗡響。

為瞭對釣友們負責,這裡必須強調下:對於冬季垂釣,也有很多人贊成坐下風口的。誰對誰錯不好說,反正我個人的想法是風力超過三四級盡量不坐下風口,先不說魚多魚少,這個風力拋竿沒有那麼容易,腦瓜子會很疼。

選釣位需要考慮水草,這是重中之重

其他地方不敢妄言,但在我們這邊水草對鯽魚的走向還是很有掌控力的,至於原因我猜測和魚的密度、水質等各方面都有關系吧。除非是那種整塊地方都沒有水草的河流、湖庫,那魚會躲在深點的地方,如果有水草肯定能成為魚兒覓食、活動的第一選擇。

釣點水草極多,多的鋪滿水面該怎麼選釣位?如果深淺也差不多的話,我會優先選擇在北岸,然後長竿短線釣草洞或草縫,想玩臺釣就用割草刀清理一塊地方出來,在保證順利拋竿的前提下,水草清理的範圍越小越好。水普遍淺玩臺釣得釣遠一些,反之則釣近,靈活應對。

釣點水草少,東一撮西一撮該如何選位?這個時候先別管南岸北岸,而是得看深淺,水草少魚的警覺性就高,特別是那些水質還不錯的地方,水草少瞭魚就不太敢跑到淺水。如果是我,就找水草相對多點的地方,然後用長竿釣遠一些,水深最好能有1.5米以上。

水草的種類有很多,在冬季像水葫蘆這類浮在面上的水草我是不太喜歡釣的,個人比較傾向於整株長於水中的沈水性水草,或者是多種水草混合生長的地方。當然瞭,很多時候咱們根本沒得選,我這也隻是順口一提。

沒水草咋辦?水草的作用主要在於遮蔽,讓魚感到安全,所以隻要能達到這個要求都可以,例如倒樹、樹根、荷葉或者其他障礙物。底下什麼都沒有,就隻能找“坑”,淺中深的坑,石坎下的過道等等,這類地方不止鯽魚喜歡,鯉魚也愛去,隻不過鯉魚對水深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

一個釣位想要同時滿足以上三點並不容易,面對陌生水域我是這麼做的

如果我對一個釣點不熟悉,那麼下竿前肯定先向周圍釣友打探情況,沒有釣友就圍著釣點多走幾圈,找到一個好位置沒準能頂的上幾個小時的作釣。釣鯽魚,我首先找水草等遮蔽物,如果南北岸都有水草我先考慮避風再考慮向陽(個人原因,不喜歡吹風)。

接下來就是探水深瞭,水草厚遠近都有可能藏魚,用長竿短線甚至可以釣到幾十公分,可是用臺釣得扒開水草,這時就建議釣遠。水草少,傳統釣可以多佈幾個窩,就釣水草周圍,玩臺釣建議釣1.5以上的水深,若是釣點水質好同時魚資源沒有那麼豐富,最好把魚竿放長再釣深一點,可以選擇兩三米以上水深。

不過每個地方的水情魚情真的是差太多瞭,別說大傢身處不同城市,即使釣同一條野河,上遊和下遊的選位方式可能也存在差異,所以我說的這些大傢一定客觀看待,別直接拿去用。

寫在最後

選釣位的文章前前後後估計寫瞭十篇不止,這個話題實在太大瞭,同時它對釣魚又非常的重要,有時候就隻能想到一點想一點。另外隨著經驗的累計、釣技的增長,我也發現以前某些觀點存在一些錯誤,所以需要重新發文去糾正它。我不是高手,也和大傢一樣在釣魚的路上不斷地學習、成長著,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能夠多多包涵、指正。

【作者簡介】:小飛,一個90後釣魚愛好者,希望用文字記錄垂釣的美好、把心得留給需要幫助的人,歡迎漁友們關註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1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