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釣鯉魚總是空軍?餌窩分離沒做好,三種方法讓你有魚必上鉤
為什麼我用玉米總是釣不到鯉魚,釣得總是比別人少?經常有釣友問小黑這個問題。玉米被稱為素餌之王、釣鯉利器,而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釣友從來沒用它上過鯉魚。
為什麼我用玉米總是釣不到鯉魚,釣得總是比別人少?經常有釣友問小黑這個問題。玉米被稱為素餌之王、釣鯉利器,而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釣友從來沒用它上過鯉魚。這種現象其實是釣法不對導致的,玉米釣鯉魚絕對不是打窩死守這麼簡單。
就小黑看來很多情況下你窩子裡是有鯉魚的,隻不過釣不上來,這是因為最重要的餌窩分離沒有處理好。想象一下,用玉米打窩用玉米釣,整個窩點前後左右都是玉米,那裡魚要從你這堆玉米中找到你鉤上那兩顆釣餌(玉米),那概率是很低的。但是真正會釣鯉魚的老手,他可以通過餌窩分離來誘導鯉魚吃下釣餌,從而提高上魚的效率。
首先用玉米釣鯉魚餌窩分離通常有三種辦法,我們逐一來細講。
大小分離
首先第一種辦法就從大小上進行區分。大傢可以去看市面上的一些穀麥窩料,你會發現都是穀子多而玉米、麥子少,商傢在賣的時候也會特別強調:你在釣魚的時候要找一個玉米掛上去,這樣才能提高上鯉魚的概率。
這是因為大部分的魚,包括鯉魚在內都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習慣,當大一點的窩料跟小一點的窩料放在一起的時候,大一點的窩料對魚來說會特別顯眼,會優先去吃掉。所以我們釣魚人要充分利用魚的這個特性,在實際作釣可以用大小不同的穀物顆粒混合打窩,大顆粒少一點,小顆粒多一點(和穀麥窩料類似的配比),至於釣餌就掛上大顆粒的穀物。這種情況下由於鉤上釣餌的體型較大,在鯉魚的眼中比較顯眼,那麼就可以對鯉魚進行誘導,讓它主動去找鉤餌吃,提高上魚的效率。
不光是鯉魚我們釣青魚的道理也是一樣,打窩使用的是比較小顆或是打碎的螺螄,釣餌就掛兩顆完整的大螺螄。那麼青魚看到大的螺螄它會比較感興趣,從而提升上魚的概率性。
味型區分
前面已經講瞭穀麥類窩料的特點是從大小上進行餌窩分離,這類窩料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其實有兩個比較大的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在水域比較大的地方,光論釣鯉魚而言它的誘魚、留魚效果要差於純玉米窩料;第二個缺點在雜魚比較多的南方水域,穀麥類窩料會由於顆粒較小,羅非還有其它雜魚能夠把它吃掉,所以使用起來的性價比要遠低於純玉米窩料。那麼問題就來,如果因為釣點的限製,單純使用玉米打窩玉米釣,那怎麼樣進行餌窩分離呢?答案就是從味型上進行區分,常用的戰術有兩種。
比如說我們作釣的地方是那種水域比較大的水庫,一般可以采取老玉米混合發酵玉米進行打窩,老玉米多一點,發酵玉米少一點,接著采用發酵玉米作為釣餌,同樣可以提高我們上魚的效率。這是李大毛老師在水庫守巨物常用的戰術,如果沒有進行味型分離,就大毛老師的窩量,上一條魚估計要等到天荒地老。
如果是在普通的河流釣魚,可以使用酒泡玉米混合發酵玉米打窩,酒泡玉米多一點,發酵玉米少一點,接著再采用發酵玉米作為釣餌。 因為發酵玉米的味道要比較濃一點,這樣可以引起鯉魚註意。
距離分離
前面講瞭這麼多,肯定有釣友想問我一個問題:如果出門釣魚就隻帶一包玉米,味型、大小都一樣,那咋進行餌窩分離呢?這時候你就得采用第三種餌窩分離的辦法:從距離上進行劃分。
具體的操作如下:你到瞭釣點之後不要著急打窩,我們先拋竿調漂把釣點(鉤餌落點)的位置給它標出來,然後把比較多的窩料打在浮漂的後面,距離浮漂大概半米,把少部分的窩料打在離浮漂前面大概半米的地方。
這一通操作下來,浮漂前後都有窩料,釣餌就孤零零的待在中間。由於鯉魚、草魚天生就對會動的東西較為敏感,也喜歡從窩邊吃起,於是乎你這兩顆會動(拋竿形成的擺動)且處於窩邊的釣餌就特別容易成為它們的目標。反正記住一點,窩料一定不要完全的砸在浮漂上,窩料太過集中會導致鯉魚活躍度變低,釣起來比較難,另外餌窩沒有分離,鯉魚吃到釣餌的概率也是很低,百害無一利。
餌窩分離的方法有三種,實際作釣我們隻需要根據自身條件滿足一種即可,對於大部分釣友來說,“距離分離”應該是最常用的。如果你連一種都沒有做到,那就必須檢討一下,因為這是玉米釣鯉魚最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請記住:玉米釣鯉魚不是隻有死守,細節上的操作對漁獲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1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