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就兩個釣法!釣底和離底!釣魚的大學生階段!小學勿擾!
釣魚就兩個釣法。釣離底和釣底!釣個魚哪裡有這麼多的花裡花哨的說法,釣底的時候,我們隻需要註意兩個鉤距的問題。
釣魚就兩個釣法。釣離底和釣底!釣個魚哪裡有這麼多的花裡花哨的說法,釣底的時候,我們隻需要註意兩個鉤距的問題。我們隻需要知道我們的浮漂目數是正常的,主線和子線之間是垂直的。就完全可以瞭。釣離底的時候,我們隻需要知道什麼情況下需要釣離底。釣離底必須要滿足的條件是什麼就可以瞭。釣魚和幹工作一樣,一定要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好瞭,還是那句話,不是釣魚人也寫不出來,不是釣魚人你也看不懂。
直接上幹貨!就是愣懟!讓那些釣魚的科學傢無路可走。
在開始之前,按照我們的老規矩先說一下釣魚的底層邏輯。對於我們釣魚人來說,如果你想在釣底的時候,魚把魚餌吸到嘴裡,你的浮漂就有動作。那麼單鉤通線就是你不二的選擇。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線組。很多自以為是的釣魚人認為他不科學、不專業、不帥。一定請大傢記住一句話。越簡單,越是樸而無華的東西。越靠譜。
直接步入正題。
我們先來說常規的釣底!釣底你隻需要註意鉤距問題!
我們釣底的時候,所謂的調漂到底調的是什麼?其實說根到底。調漂到最後調的就是子線在水中的狀態。當我們帶著魚鉤調漂的時候,當我們的鉛墜重量和浮漂的剩餘浮力平衡之後,所露出的目數就是浮漂的剩餘浮力。那麼我們向上推浮漂。一直推。就會讓子線在水中彎曲,直到鉛墜觸底,這個叫做鈍。我們向下拉,一直拉。直到子線離底,這個叫做靈。所以我們會發現所謂的調整浮漂,就是一個調整子線在水中狀態的過程!
那麼經過常年的垂釣大傢發現,這兩種狀態都不是我們釣底最佳的狀態。不是太靈。就是太鈍。我們一般會認為上鉤觸底,下鉤躺地,才是釣底最理想的狀態。俗稱不靈不鈍!那麼我們的重點就來瞭。釣不靈不頓的時候,我們主要釣的是兩個魚鉤的距離。可以說,如果你想要魚吸餌入嘴就有動作的話,魚鉤的距離必須要小。
但凡是我們的上鉤觸底以後,下魚鉤的重量和餌料的重量都會被水底所承載。不再作用在你的主線上。那麼下鉤躺底的程度就是你鉤距所決定的。如果你的鉤距特別大,下鉤躺底就越嚴重,這樣會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如果這個魚把你的下鉤吃到嘴裡不動,或者是擡頭向上。隻要魚不把你的下鉤拉出這個子線的長度。那麼你的鉛墜就不會有任何的動作,浮漂自然而然也不會有動作。比如我們的子線是被拉直的狀態下。下鉤落在上鉤的右側。那麼這個魚咬著下鉤往左側移動,你浮漂絕對不會出動作。隻有魚在右側吸餌。一口就把餌料吸出瞭鉤距的距離。子線才會帶動鉛墜!浮漂才會有動作。
以上說的是我們理想中的狀態,現實中的狀態,卻總是讓人感到十分的驚訝。看下圖吧。我們大部分的子線入水之後會成兩種狀態。第一種就是雙子線都彎曲。第二種是雙子線崩直。但是中間的八字很大。第二種出現的幾率還稍微少一點,但是影響我們的目數!原因是我們餌料的比重太大總成的!第一種是特別、特別愛出現。幾乎75%以上的子線在入水以後都是這樣的狀態。不信你就自己去試試,買個水下攝像頭自己去看看。我們釣魚人最愛犯的錯誤就是理想,總是我認為他是什麼樣的?
那麼第一種雙子線都彎曲,這種狀態主要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其實和我們的拋桿有很大的關系。拋滿桿!尤其再配合著搓耳的情況,就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這是因為我們在拋滿桿的時候,會讓我們的餌料提前落底。其次拋滿桿的時候,由於後邊有魚竿的牽扯,我們的浮漂根本就不能自動的回到餌料的正上方。所以我們整條線組是處於斜的狀態。此刻無論我們調的是幾目,也沒有任何的意義瞭。因為你看似你在釣兩目,其實你已經釣瞭五、六、七、八目瞭。
關於餌料提前落底,我們這裡順便再說一嘴,為什麼你用拉餌的目數和搓餌出的目數不一樣。其實就是因為餌料的重量比較大,他會打破浮漂和鉛墜之間的平衡。比如我們空鉤調的是五目。我們拋桿以後,鉛墜會首先到位,然後餌料接著二次下擺。但是此時如果你的搓耳重量比較大。那麼就會壓低整個線組的高度。從而你的雙餌會提前落地。不能回到正常的垂直狀態。所以你的浮漂是斜的。你的浮漂以下的線組是斜的。所以你浮漂的目數出現的就少。
出現這樣狀況的後果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上子線和下子線都錨在瞭水底。這個時候魚吃瞭我們下鉤上的餌料向上擡頭的時候,不扯出這個子線的距離。你的浮漂就不會有動作。魚吃上魚鉤。我們的浮漂不是下頓。而是有輕微上浮的現象。上浮的距離。就是我們雙子線兩個鉤距的距離。這樣的上升的幅度不大而且緩慢。除非是那種。魚被魚鉤刺痛瞭,轉身逃跑的情況下,浮漂的動作幅度會很大。
我們怎麼來分辨一下自己所釣的目數到底對不對呢?把手往前伸50cm。看看你的浮漂是否長目數?如果漲。你的雙子線就都是彎曲狀態。所以對於我們釣魚人來說,一定要養成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每次隻拋七八分桿。在浮漂立起來緩緩下沈的階段。再開始壓風線,並且後撤30cm。等到浮漂到位以後我們再往前送這30cm。目的就是為瞭保證我們的浮漂和子線處於一個垂直的狀態。
我們再來說非常規的釣底。
非常規的釣底!有一個大名鼎鼎的說法,那就是加千鉛。不管是子線加鉛還是主線加鉛,總之就是加鉛。這樣的釣法大部分是為瞭對抗水流和小雜魚鬧窩。如果不存在這樣的情況,釣魚人是輕易不會使用這種非常規的釣底方式。其中比較有名氣的就是子線加鉛和雙鉛釣法。不管是哪種方式,其目的就是為瞭讓餌料迅速到底,穿過小雜魚的水層。
那麼子線加鉛,魚首先要克服的是綁在下子線上的鉛重。然後再拉動我們的鉛墜從而產生動作。雙鉛需要首先克服的是浮漂的剩餘浮力。但是雙鉛有一個弊端,那就是下加鉛不能使用鉛皮座,有的時候會出現浮漂不回彈目數,和魚必須要帶動著整個鉛墜走動。因為他根本就在主線上不滑動。這兩種加鉛的方式其實已經很鈍瞭。根本就不存在誰靈敏,誰不靈敏之說。隻要是這個魚把魚鉤吃到嘴裡不動,那麼你就沒有任何的信號可言。
總結一下這個話題。最靈敏的釣底方式就是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把魚鉤綁在主線上。如果有小雜魚鬧。我們就把鉛墜往魚鉤的方向移動,和改變子線的長度是一樣的。也能達到迅速到底的效果。也隻有這樣的釣組才能達到魚吃餌浮漂就會有動作的效果。
釣離底
釣離底,顧名思義就是把魚鉤離開水底。它可以分成釣行程和釣定層之分。釣定層顧名思義就是像釣鰱鳙等這種中、上層的魚類,我們要固定在一個水層。高頻率的拋桿。釣行程比較有意思。也是我們釣魚稍微要求有點經驗的地方。
我們先來說釣底層魚的釣行程。其實根本原因是因為底層魚起伏瞭,我們要搜索一下魚起浮的高度!其上浮的原因就是因為水溫分層現象所導致的。當氣溫遠遠的高於水溫的時候,氣溫和太陽就會加熱上表層水,從而讓上表層水溫度升高而密度降低。這樣上表層水就會懸浮在整體水域之上。不再和水底的涼水進行交換,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所垂釣的水域就就會分為三層,上層。中間的平衡層。下層。他直接導致的現象就是天氣越熱的時候,水底的氧氣就會越匱乏。魚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起浮的現象。
所以我們在釣底層魚的時候,在大晴天太陽出來以後,氣溫迅速升高的這個時間段。就要開始釣行程或者是定層。其目的是為瞭搜索一下這個魚到底起浮到瞭什麼程度。如果能夠摸索出來它的高度,我們就可以改成釣定層。著重去註意當時這個時間段魚可能存在的水層。但是有一點,我們釣魚人也應該知道。我們所謂的窩子和魚起浮的高度是有關系的。可以說當魚微離底的時候,窩子對於魚來說有牽製的作用。隨著溫度不斷的升高,魚起伏的距離不斷的加大。窩子對於魚的牽製力會越來越低。
勸君莫食三月於晚前女子在福中過過手癮就可以瞭,千萬不要把魚帶回傢。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1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