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常見搓餌形態解析

我們所熟知的上餌方式有兩種,那分別就是拉餌和搓餌,今天主要和大傢聊聊搓餌。

我們所熟知的上餌方式有兩種,那分別就是拉餌和搓餌,今天主要和大傢聊聊搓餌。無論在傳統釣還是臺釣中搓餌是最常見的一種上餌方式,尤其是垂釣鯉魚,搓餌可謂是必選上餌方式,而搓餌時常有著各式各樣的形狀,有經驗的釣者會依漁情改變搓餌形態,可謂是萬變不離其宗,一切搓餌形態都是為瞭調整餌的霧化、沈降速度及適口性,從而獲得更好的漁獲,小編就為大傢介紹五中常見的搓餌基本形態。

五種常見搓餌形態解析

1、棱錐型:將鬆散餌擠壓成棱錐型,利用它鬆散剝落快,形成半水和上層霧化,是拉餌打浮的前奏。比賽開頭一段時間,以誘為主,拋鉤快的釣手都是3手指撮餌,一擠一壓就拋出去瞭,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環節,其實都有棱錐型的影子,隻是不怎麼規則而已。棱錐型釣餌整形簡單,但必須選擇合適鉤形,鉤柄不能太短、鉤門可以稍寬些。

2、圓球型:從傳統釣轉型來的釣手習慣搓圓球型餌,因為圓球形餌在霧化和持鉤性上配合得最好。日韓釣手把它稱為咬鉤餌,指的是不管釣餌霧化是強是弱,它在層層溶散後總能在鉤彎處保持一個殘留的餌芯。圓球型釣餌入水快,阻力小,兩餌沈底後稍受外力就顯得不穩定,因此而釣鈍,抓黑漂,特適合釣鯉魚、草魚和大鯽,所以流水搓圓球型餌時忽略半目起伏的小動作。

3、水滴型:不少人稱之為“萬能型餌”,特點是霧化好且有餌芯殘留,上餌容易。水滴型餌容納瞭棱錐型和圓球型的特點,其上部在三指尖擠壓和反復轉動後呈圓錐狀,下部因指尖之間留有空隙,故搓後呈圓球形而隻是底部搓得不嚴實,所以入水後是從下部圓的地方開始霧化的。這樣,鉤彎和鉤柄處的殘留量得到保持,適合口裂深、張口大、泳速快的魚,如鯿魚、白鰷等。如果釣餌的霧化性很強,水又深,那麼沈到水底的水滴型可能就成瞭橄欖形,它就不穩定瞭。為此,搓水滴型餌不宜用霧化快的餌,但如果浮標是調高釣低,目差又比較大,如超過5目的話,則上鉤離底形成的上餌動態在眼疾手快的釣手可以有較高的上魚率,不過要註意鉤的配合。

五種常見搓餌形態解析

4、長卵型:餌搓得很圓是要花功夫和時間的。在鉤到底就有口的時候,搓圓型餌不現實,搶時間,粗粗地搓圓瞭就可以瞭,即所謂“粗略上餌”,就是把餌搓成長卵型。圓球型餌不怕逗,因為有餌芯殘留,水滴型餌淺水可以逗,深水就不行瞭,讓水滴型上部豐滿一點,下部的寬度收締部延長一點就是長卵型。逗在釣快魚中不常用,但釣慢魚是離不開它的,這也是搓長卵型餌釣快魚,靈;釣慢魚鈍的原因。

5、扁卵型:由長卵型餌脫胎而來,是在搓成長卵型後把餌壓扁。在釣過程、用長子線引魚、發現魚上浮而不能確定魚的泳層時,要求鉤緩慢下沈,扁卵型餌受到的阻力大,降速慢,讓在下面等著的,半水守著的,以及快速搶食的魚都有攫取食物的機會。由於先經過瞭搓,鬆散得到控製,壓扁後持鉤性進一步提高。如此則餌的霧化集中在邊緣,中間的扁平面霧化降低,還由於寬度擴大瞭,下沈中出現擺動,目標大,魚容易發現。

五種常見搓餌形態解析

以上五種搓餌形態,在平日的垂釣中,以圓球和水滴型居多,是因為這兩種方式較為常見,適應範圍廣,而其他三種搓餌形態是針對具體釣況或者釣者自身要求選擇使用的,新手不妨放開一成不變的搓餌形態,多多嘗試,依需選型,興許這小小的細節,會給您更多的收獲和靈感。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2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