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很簡單的問題。
中国春节习俗 祭社(腊月廿三) 扫尘(廿三到除夕) 春联(三十) 年画(三十) 年夜饭(除夕夜) 守岁(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压岁钱(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财神(正月初五) 送穷(正月初六) 祭 灶 我国
中國春節習俗
祭祀社會(臘月二十三)掃塵(除夕二十三)春聯(年三十)(年三十)
守歲(除夕)放鞭炮(除夕)拜年(正月初一)壓歲錢(正月初一)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財神(正月初五)送窮(正月初六)
祭祀爐
在中國,春節通常以祭竈開始。民歌“二十三,甜瓜棒”指的是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有“官三民四船工五”的說法,即政府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竈,老百姓在二十四日舉行祭竈,府船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一種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一個“竈神”神龛。人們稱這位神靈爲“司命菩薩”或“司命竈君”。據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王思明府君”,負責管理各個家庭的廚房爐火,被崇拜爲一個家庭的保護神。竈王爺龛大多位於廚房的北面或東面,竈王爺的神像在中間。一些沒有竈王壁龛的人還直接把神像貼在牆上。有的神只畫一個竈神,有的則有男女兩個。女神被稱爲“廚神奶奶”。這很可能是對人類夫婦形象的模仿。竈王爺的雕像上大多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面寫著“東方廚師掌管生活”、“人間監督之神”和“一家之主”等字樣,以顯示竈王爺的地位。兩邊都有“上天說好話,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祝福全家平安。
自去年除夕以來,竈王爺一直呆在家裏保護和監督家人。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竈王爺將去天堂向天上的玉帝報告這家人的善行或噁行。送竈神的儀式被稱爲“送竈”或“辭竈”。根據竈王爺的報告,玉皇大帝把新的一年吉凶禍福的命運托付給了這家人。因此,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竈神的報告確實很有意義。
送竈通常在黃昏舉行。一家人先去廚房,擺好桌子,在廚房牆上的神龛裏給竈王爺上香,並獻上用焦糖和面粉製成的蜜瓜。然後竹條被綁成紙馬和動物飼料。用焦糖祭祀竈王爺是爲了讓他老人家嘴巴甜。在一些地方,竈王爺的嘴巴周圍還會裹上一層糖,表示“多說好話,不說壞話。”這是用糖堵住竈王爺的嘴,告訴他不要說壞話。在唐代的《歲時紀年》一書中,偶爾有“司命(竈神)用酒糟敷竈而醉”的記載。人們用糖塗上竈王爺的嘴後,摘下神像,帶著紙和煙去了天堂。有些地方晚上會在院子裏堆積芝麻稈和鬆枝,然後將供奉了一年的竈王雕像從神龛中取出,與紙馬和草料一起放在火上焚燒。院子裏被爐火照得通明,這時,一家人圍著爐火磕頭,邊燒邊祈禱:今年是二十三,我要送竈王爺去西天。有強壯的馬匹和草料,你會安全到達。蜜瓜又甜又甜。請對玉皇大帝好言相勸。
送竈神時,有些地方仍有幾個乞丐喬裝打扮,唱歌跳舞挨家挨戶送竈神,取名“送竈神”,以換取食物。
送竈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非常普遍。魯迅先生曾寫下“一個庚子送竈當飯吃”的詩句:唯有雞膠香,衣裳香。如果家裏什麽都沒有,就只有幾只羚羊。
他在《送竈之日》一文中說:“廚房君上天的那一天,街上還有一種糖,有柑橘那麽大,我們那裏也有,不過是平的,像厚厚的煎餅。那就是所謂的‘牙龈牙’。”本意是想請廚君吃了它,黏上他的牙齒,這樣他就不能說玉帝的壞話了。魯迅詩中“羚羊”的典故出自《後漢書·印石傳》:“宣帝稱帝時,陰子坊最孝順。”在第十二天早上做飯,看到竈神,孩子會再次崇拜和慶祝;家裏有一只羚羊,所以受到崇拜。自然,在第三次之後,它變得極其富有。“我認識第三代,我已經成功了。因此,我經常推薦黃羊在臘月祭竈。”尹子方見竈王爺,祭了羚羊。後來,她交了好運。從此,殺羚羊祭竈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唐宋時期,祭竈的供品相當豐富。宋代詩人範成大對當時民間祭竈的情況寫了一段非常生動的描述:古時傳說臘月裏,竈王對天說話。雲車馬萦繞,家有杯盤。豬頭是熟的,魚是新鮮的,豆沙和甘鬆魚餌是圓的。當一個男人讓他的女兒回避時,他喝酒燒錢。你聞不到你的仆人的掙紮,當你的貓和狗碰你時,你也不會感到生氣。醉飽送你上天門,不要長勺短勺重復雲煙,向市場討要積分。
農曆臘月二十三的祭竈與中國新年密切相關。因爲,一周後的除夕夜,竈王爺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和其他神仙一起來到了人間。竈王爺被認爲是天上的神。其他的神在新年後會再次上天,只有竈神會在別人的廚房裏呆很長時間。迎神的儀式叫“接神”,對竈王爺叫“接竈”。拾竈一般是在除夕夜,儀式要簡單得多。那時候,只要換上新的竈燈,在竈龛前燒香就可以了。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竈”。在一些地方,婦女不會犧牲爐竈。據說竈王爺長得像小白臉,怕女人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王爺的起源,它有著悠久的曆史。在中國的民間神祇中,竈神的資格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位被百姓崇敬的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記載,孔英達說:“颛顼之子日立爲朱榮,拜爲竈神。”《莊子·盛達》記載:“爐中有馍。”司馬彪評論說:“发髻、竈王爺,穿著紅衣,看起來像個漂亮的女人。”“抱樸子。《魏徵》還記載:“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竈王爺也指控白人有罪。”這些記載很可能就是竈神的來源。還有,或者竈王爺是個“燧人氏”,挖柴生火;還是神農的“火官”;或“黃帝烹任”中的“蘇李記”;或竈神姓張,名榜,字郭;衆說紛纭。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時候有一戶姓張的人家,有兩兄弟,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家。我哥哥擅長烹饪鍋碗瓢盆。他受到東街和西廣場的邀請,他們都稱贊他的廚藝高超。他成名已久,方圓稱他爲“萬裏王”。奇怪的是,張躁·王說,不管誰生爐子,如果別人家有糾紛,他都喜歡插手。遇到吵吵鬧鬧的媳婦會勸他,遇到凶點的婆婆會說他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鄰居有事都會找他,大家都很尊重他。王活了七十歲,死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深夜。王死後,張嘉科陷入一片混亂。原來王是一家之主,家裏的一切都由他指揮。現在大哥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弟弟只能寫詩畫畫。雖然他花了很多時間,但他從未打理過家務。幾房媳婦吵著要分家,畫家被攪得無奈,整天皺著眉頭。一天,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就是王去世一周年的那天深夜,畫家突然打電話叫醒全家人,說大哥出現了。他帶著兒子、兒媳和全家人來到廚房,卻看到了漆黑的廚房牆壁上,搖曳的燭光顯示出王和他已故妻子的樣子,家人都感到震驚。畫家說:“我睡覺的時候夢見我的大哥和大嫂成仙了,玉帝封他爲‘命廚爲宮王的九天東廚’。你總是懶惰和懶惰,你的嫂子不和諧,不尊重和不孝,這使你的家人不安。”大哥知道你們要分了,很生氣。他要告訴玉帝,他將在除夕之夜下來懲罰你。子侄媳婦們一聽,大驚失色,立即跪下連連磕頭,並趕緊把王平時最喜歡吃的糖果拿來燒火,懇求竈王原諒。從那以後,經常吵鬧的叔叔、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鬧了。全家和睦相處,老少都相安無事。鄰居們知道了這件事後,消息傳開了,他們都來到張家了解真相。實際上,臘月二十三晚上廚房牆上的竈王是畫家提前畫好的。他來到鎮上是爲了嚇唬他孩子的侄子和兒媳,但這種方法真的奏效了。因此,當鄰居來找畫家詢問情況時,他不得不假裝這樣做,並將畫好的竈王分发給鄰居。結果,它沿著農村蔓延開來,家家戶戶的廚房都貼上了竈王的形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祈求家人平安的習俗。祭竈習俗傳播開來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其納入祭祀儀式,在全國範圍內製定祭竈規則,成爲固定儀式。
返回
清掃灰塵
祭竈節舉行後,正式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工作。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我們民間把這段時間稱爲“春節”或“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掃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彌漫著樂於搞環衛、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氛圍。
有趣的是,關於古代掃塵的起源有一個相當奇怪的故事。傳說古人相信每個人的身體上都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著人們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一個喜歡奉承和八卦的家夥。他經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講故事,並將世界描述爲醜陋的。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這個世界簡直就是一個充滿邪噁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屍神的密報告訴我們,世人都在詛咒天帝,企圖反叛天庭。玉帝大怒,下令迅速查明世界上发生了什麽。任何憎恨神靈並侮辱他們的人都把他們的罪行寫在屋檐下。然後讓蜘蛛用網蓋住它以做標記。玉帝命令王靈官在除夕夜下山,所有被標記的家族都被斬首,一個也沒有留下。眼看這個計劃就要成功了,三個屍神趁著空隙飛下凡間。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在每家每戶的屋檐和角落做了標記,這樣就可以消滅王陵宮。正當三屍神作噁時,竈王爺发現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於是趕緊找到各路竈王爺商量對策。所以,我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從臘月二十三送竈開始,到除夕收竈結束,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如果任何家庭不乾淨,竈王爺將拒絕進入該房屋。每個人都按照竈王爺升天前的指示,打掃灰塵,撣去蜘蛛網,打掃門窗,徹底打掃自己的房子。王靈官在除夕夜走訪下界時,发現家家戶戶窗明幾淨,燈火通明,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王靈官找不到表明不良行爲的標志,他感到非常驚訝。他沖回天空,告訴玉皇大帝地球上的和平和幸福,並祈禱新年快樂。玉帝聽後大爲震驚。他下旨扣留三屍神,並下令扇他三百個耳光,將他永遠關在監獄裏。多虧了竈神的幫助,這場人間災難才得以幸免。爲了感謝竈神幫助人們消除困難和災難並祝福張祥,民間掃塵總是在廚房交付後開始,一直忙到除夕。
“臘月二十四掃屋塵”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根據民間說法,由於“塵”和“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的意思,其用意是掃除一切“窮運”和“黴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返回
春聯
作爲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春聯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它始於五代十國時期,尤其是明清時期,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早在秦漢以前,過年時就有在大門左右懸挂桃符的習俗。符濤是兩塊桃木製成的大板,上面寫著傳說中驅鬼辟邪的神“申屠”和“雷宇”的名字。這種習俗延續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時期,人們才開始將對聯放在紅木板上,而不是神的名字。據曆史記載,後蜀的主人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在臥室門上題寫了對聯,即“除夕在餘慶,賈介諾。長春”,這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宋代以後,人們在新年挂春聯已經相當普遍。因此,王安石《一月天》詩中寫道“千家萬戶總以新桃換舊桃”是當時春聯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與符濤的密切關系,古人也稱春聯爲“符濤”。
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建都金陵(今南京)後,他命令大臣、官員和普通百姓在除夕前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著便服,出去挨家挨戶地觀看和玩樂。當時的文人還將對聯視爲一種高雅的樂趣,寫春聯成爲一種暫時的社會時尚。
進入清朝後,對聯在乾隆、嘉慶和道光時期蓬勃发展,正如盛唐時期一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對聯。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发展,對聯傳入了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這些國家至今仍有貼對聯的習俗。
返回
年畫
春節期間,人們不僅貼春聯和剪窗花,還喜歡在客廳和臥室挂年畫。一幅年畫給家家戶戶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年畫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們反映了人們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是從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发展到人物的,而年畫仍然沿著繪畫的方向发展。
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再局限於門神,而是逐漸邀請財神到家中,然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製作出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祈福等豐富多彩的年畫,以滿足人們慶祝和祈福新年的美好願望。
由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提倡春節貼對聯,年畫開始流行,中國出現了三個重要的年畫産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中國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版年畫,其中展示了四位古代美女:王昭君、趙闫飛、班基和綠珠。然而,在中國人民中最受歡迎的圖片是嫁給老鼠的年畫。這幅畫描繪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只老鼠按照人類的習俗娶了一位新娘。他的畫構圖生動活潑。這幅畫給魯迅先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所說,這部寓教於樂的《嫁給老鼠》不僅引起了成年人的興趣,而且對兒童産生了更強的藝術影響。
民間傳說除夕是老鼠結婚的吉日。人們應該在床底下和廚房裏放一些食物作爲給老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的豐收。有些老奶奶經常在睡覺前逗孩子說:“快把鞋子藏起來,別讓老鼠偷走當轎子。”這就是單詞的來源。因此,年畫《嫁給老鼠》特別能引起孩子的共鳴。
返回
除夕之夜的家庭團圓飯
除夕對中國人來說極其重要。在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一頓團圓飯。在中國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讓囚犯回家與家人團聚過年,這表明“團圓飯”對中國古代人民是多麽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顯示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愛,這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家庭團聚往往在精神上安慰和滿足一家之主。老人們滿堂看兒孫,全家都有親情。過去關心和撫養他們的孩子是多麽幸福的事。年輕一代也可以借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當孩子們在玩鞭炮時,也是家庭主婦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候。年菜幾天前就已經做好了,年夜飯總是在年三十那天做。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將在年三十晚上包好。這時,每個人的案板都在忙著剁肉和蔬菜。這時,家家戶戶傳來的案板聲、大街小巷傳來的鞭炮聲、店鋪店鋪傳來的“噼裏啪啦”算盤聲和報帳的抑揚頓挫聲,處處夾雜著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與歡樂相呼應,交織成除夕夜歡快的樂章。
說起除夕夜的鐵砧聲,鄧雲翔的《燕京地方志》記載了除夕夜一個非常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年三十晚上是一個關口。有一戶人家的丈夫直到深夜還沒有帶錢回來。“家裏沒有瓶裝小米,也沒有年貨。當一位婦女在家哄孩子睡覺時,她不知所措。她聽到了隔壁砧板的聲音,非常痛苦。我想知道她的丈夫是否可以帶些錢或其他東西回來,我不知道明天如何度過這一年。我怕家裏沒有砧板讓人发笑,於是她拿起刀砍砧板,一邊砍一邊流淚...這個故事讓人聽了。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刻。除夕夜,一桌子豐盛的年菜,全家團圓,圍坐在桌前吃團圓飯。我心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形容。人們不僅享受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還享受著歡樂的氣氛。桌子上有大菜、涼菜、熱炒菜和小吃。一般兩樣東西缺一不可,一是火鍋,二是魚。火鍋正在沸騰,熱氣騰騰,溫暖而悶熱,表明它正在蓬勃发展;“魚”與“魚”諧音,是“有餘吉慶”的象症,也比喻“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你好運;龍蝦、炸魚等油炸食品,祝家人人丁興旺,如“用火烹油”。最後,我要吃一份甜點,祝願未來的日子甜甜蜜蜜。這一天,即使我不能喝酒,我也會喝一點。在古代,人們在春節喝酒時非常注重酒的質量。一些葡萄酒現在已經消失了,只留下許多感人的葡萄酒名稱,如“发酵葡萄”、“衛蘭葡萄酒”、“宜春葡萄酒”、“梅花酒葡萄酒”、“桃花酒”和“屠蘇葡萄酒”。在這些葡萄酒中,屠蘇葡萄酒是最古老、最受歡迎的。但是屠蘇葡萄酒的名字是怎麽來的呢?它是由什麽製成的?傳奇從來都不一樣。
屠蘇是一種草名,有人說屠蘇是這家釀造的古酒,所以它被稱爲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由漢末名醫華佗創造的,其配方是將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附子和烏頭浸泡在酒中製成的。此藥具有溫陽益中、祛風散寒、避疫之邪的功效。後來被唐代名醫孫思邈傳播開來。每年的臘月,孫思邈總會給鄰居一包藥,告訴他們用藥泡酒,在除夕夜喝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把他的房子命名爲“屠蘇房子”。從那以後,經過幾代人,喝屠蘇酒成了中國新年的習俗。在古代,屠蘇葡萄酒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飲用。大多數人喝酒,總是從老年人開始;但是喝屠蘇葡萄酒正好相反,從最年輕的開始。也就是說,當一家人聚在一起喝屠蘇葡萄酒時,他們應該從年幼的孩子開始,年長的孩子應該一個接一個地喝一點。宋代文學家蘇轍在他的詩《除日本》中寫道:“我每年年底都喝屠蘇,但我不知道我已經70多歲了。”這是習俗。有些人不理解這個習慣的含義。董迅解釋說:“年輕的人會變老,所以恭喜你;這位老人失去了他的年齡,所以他受到了懲罰。“這種習俗在宋朝仍然很流行。例如,蘇轼在《夜宿常州》一詩中說:“但從你的憂慮中學習,毫不猶豫地喝屠蘇最後。“蘇轼晚年雖然清貧,但精神樂觀。他認爲只要他身體健康,不在乎年老,他最終自然不會拒絕喝屠蘇葡萄酒。在古代,這種獨特的飲酒順序常常使人們産生各種情緒,因此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清朝,這一習俗仍未改變。雖然這種習俗在今天已經不再大規模流行,但在節日或平時喝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花樣很多,包括餃子、馄饨、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側重。北方人習慣在春節期間吃餃子,這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而且因爲白面餃子的形狀像一個銀元寶,桌子上的一盆盆象症著“新年发大財,元寶滾滾來”的寓意。有的包了餃子,還包了幾個開水消毒過的硬幣,說誰先吃誰就多賺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流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看到窮人的耳朵在寒冷的冬天被凍爛了,於是他製作了一種“祛寒焦耳湯”來治療窮人的凍傷。他用羊肉、胡椒和一些草藥驅寒保暖,並用面粉袋製成耳朵狀的“餃子”,在鍋裏煮熟後分发給窮人。吃了之後,人們感到全身暖暖的,耳朵也熱熱的。此後,人們紛紛效仿,一直流傳到今天。過年吃馄饨是基於它的本義。傳說世界在被創造之前處於混沌狀態,盤古創造了四面長臉的宇宙,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條是爲了祝你長壽。
返回
壽穗
在我國,人們有除夕守歲的習慣。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應該慢慢吃,從點燈籠的時候開始,有些家庭要吃到深夜。據宗穀《荊楚歲時記》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年夜飯已是習俗。
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邀守歲阿潤人家,燭炬鋪紅到藍紗;三十六年過去了,我更願意從這一夜開始珍惜我的青春。“珍惜歲月是人之常情,所以大詩人蘇轼寫下了名句:“明年無歲月,我愁枉來;“今晚盡力而爲,年輕人還是可以誇誇其談的!”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把年齡保持在30歲,俗稱“熬年”。爲什麽叫“忍年”?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中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蠻荒時代,有一個凶猛的怪物,人們稱他爲“年”。每年除夕,年獸都會爬出海面殘害人畜,破壞鄉村,給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帶來災難。爲了躲避年獸,人們在臘月三十晚上早早關門,不敢睡覺,等待天亮,喝酒消磨時間和勇氣。新年第一天早上年獸不出來就不敢出門。人們見了,互相鞠躬,道賀,慶幸自己沒有被年獸吃掉。過了許多年,什麽事也沒有发生,人們放鬆了對年獸的警惕。有一年的三十號晚上,年獸突然逃到了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個村子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對紅簾紅衣的新婚夫婦安然無恙。也有幾個孩子氣的人在院子裏點燃了一堆竹子,正在玩耍。火是紅色的。竹子燃燒後爆炸了。年獸轉到這裏,看到火就掉頭逃跑了。從此,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噪音。每年年底,家家戶戶都貼紅紙,穿紅袍,挂紅燈,敲鑼打鼓,放鞭炮,讓年獸不敢再來。在《詩經·潇雅·亭寮》中,有“庭遼之光”的記載。所謂“亭寮”是一種用竹竿製成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內的空氣體膨脹,竹腔爆裂,发出爆裂聲,這就是“鞭炮”的由來。但有些地方村民不知道年獸怕紅,經常被年獸吃掉。這個故事後來傳到了天上的資興。爲了救人,他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年獸出來,用火球把它打倒,用粗鏈子鎖在石柱上。從此,每逢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星下來保平安。
在“一夜兩歲,五班兩歲”的夜晚,家人聚在一起,歡聚一堂。全家人坐在一起,桌子上擺滿了茶和水果。新的一年裏,少不了一大盤蘋果,這被稱爲“和平與安全”。在北方,一些家庭仍然要提供一鍋米飯,這是在新年之前煮的。它被稱爲“年飯”,意思是每年都有剩飯剩菜,一年到頭都吃不完,而今年他們仍然吃著上一年的穀物。這種新年飯碗通常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烹製的。在北京俗話說,爲了黃白兩色而被稱爲“兩米飯”。這叫“金稻帶金銀,滿地金銀”。在很多地方,守歲時準備的糕點、瓜果都是爲了贏取一個幸運符:吃棗(春天來得早)、柿子(萬事如意)、杏仁(喜人)、長壽果(長生不老)、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全家人有說有笑,吃得很開心。一些庸俗的家庭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歡聲笑語成爲除夕的高潮。
爆竹聲
午夜交卷時,新年鍾聲響起,鞭炮聲響徹神州空。在這個“歲元、月元、時元”的“三元”時刻,一些地方仍在庭院裏設置“望火”以顯示王琦的騰飛和繁榮。圍著熊熊的爐火,孩子們放鞭炮,快樂地跳舞。此時屋內燈火通明,庭前火花四射,屋外人聲鼎沸,將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高潮。曆代詩人總是用最美的詩句贊美新年的到來。王安石《元月天》詩雲:爆竹聲聲歲,春風暖屠蘇。千家萬戶過小學生日。總是用新桃子換舊桃子。
它描繪了中國人民慶祝春節的盛大節日場景。清代潘榮弼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的鞭炮聲是這樣記載的:“除夕子夜逢,門外珍寶火把爭奇鬥豔,鞭炮聲如雷轟雷,遍布朝野,徹夜不絕。”《紅樓夢》中還有一段描寫:“院子裏裝了屏風架,放了煙花。這些煙花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貢品。雖然它們不是很大,但極其精美。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和煙火。說話間,外面的顔色放了又放。”還有很多零星的小鞭炮,如“滿天繁星”、“九龍入雲”、“平地起雷”和“飛十環”。“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舊時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盛況。
爆竹聲是辭舊迎新的標志,也是節日氣氛的表達。商人。放鞭炮還有另一層含義:他們在除夕放鞭炮,以在新的一年裏大賺一筆。
放完鞭炮回到家裏,每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祖。在古代,這種習俗非常盛行。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去野外掃墓,有的去宗祠祭祖。他們大多把祖先的牌位依次放在家裏的正廳裏,以展示他們的供品,然後朝拜者按年齡順序上香和跪拜。南方人祭拜祖先後,看著曆書上記載的今年的吉祥方向,燃燈舉火,提壺捧酒,焚香放鞭炮,開門出行迎喜神,稱之爲“出天方夜譚”或“出門在外”,浙江稱之爲“出門尋親”,上海稱之爲“出門求福”。這個習俗是爲了獲得好運,祈求上帝保佑一年順利。除夕夜,你熬通宵,熬通宵。
春節早晨開門時,先燃放鞭炮,稱爲“開門放鞭炮”。爆竹聲過後,滿地都是碎紅色,這被稱爲“滿堂紅”。這時,街道上充滿了憤怒和歡樂。
春節期間,在各個大街小巷的要道上,大戶人家挂燈籠、喜結連理。在大街小巷,村裏有各種各樣的工藝美術,各具高技。在熱鬧的農村,劇團應邀演出,各種娛樂和表演也在進行,如聽道教情懷,跳秧歌,唱花鼓,舞獅,玩龍燈等。人們高興地慶祝春節。
崇拜壓歲錢
发“紅包”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習俗。中國人喜歡紅色,因爲它象症著活力、幸福和好運。
給未成年的孩子发紅包(根據中國人的觀念,已婚人士被視爲成年人)意味著給他們帶來祝福和好運。紅包裏的錢只是爲了讓孩子們開心,它的主要含義是在紅紙裏,因爲它象症著好運。因此,在分发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提前準備好的壓歲錢分发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抑製邪噁的靈魂,因爲“老”和“珍貴”是諧音,年輕一代可以用壓歲錢安全地度過一年。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將彩繩穿成龍形放在床腳,這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衆发放,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時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頭下。
民間認爲,給孩子壓歲錢,當噁鬼或“年”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筆錢賄賂他們,把邪噁變成好運。阿清吳曼雲的詩《壓歲錢》中說:“一百元長在彩色的線中,然後從枕頭上收集,並討論鞭炮的價格,這使焦耳忙了一整夜。”從這個角度來看,壓歲錢是綁在孩子們的心上的,而孩子們的壓歲錢主要用於購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目前,長輩給晚輩发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金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大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賦予了壓歲錢新的內容。
返回
回娘家
正月初二和初三,出嫁的女兒們回到父母家,與丈夫和孩子一起拜年。女兒回娘家,必有一大包餅乾糖果,由母親分发給左鄰右舍,如同過年的情景。如果家裏有很多女兒,而這些女兒沒有在同一天回來,那麽我們就必須一次分享一個。禮物挺薄的,就四塊餅乾。然而,它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感情。真正的“禮輕情意重”是什麽,表達了姑娘對鄉親們的思念。當一個女孩回家時,如果她有一個侄子在家,她的姑姑必須再次支付費用,盡管她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天給壓歲錢。
求介紹一條春節旅遊路線,四天,玉林800公裏以內,麗江除外!
配方很簡單,碎米200克、小米100克、玉米渣100克、麸皮200克、蜂蜜50克、曲酒一瓶。
製作步驟也不復雜。蜂蜜用曲酒融化,麸皮在鐵鍋中煸炒至燒焦,然後取出冷卻。然後將碎米、小米、玉米渣倒入鍋中,小火翻炒,出香味即可上桌。
將酒曲與蜂蜜、炒小米、碎米、玉米渣和麸皮一起倒入容器中,充分攪拌至白酒剛好沒過米飯,然後倒入用於調色的牛肉B鲫魚,攪拌均勻後倒入密封容器中,如礦泉水瓶,密封24小時後取出使用。
乍一看,它似乎與大多數米酒配方沒有什麽不同,只是添加了蜂蜜和麸皮。爲什麽說米酒加這兩種誘魚效果完全不一樣?
蜂蜜的作用不僅可以增甜,還可以增加麸皮與米酒之間的附著力。
蜂蜜是天然産品,味道很甜。很多釣魚人認爲蜂蜜是用來釣魚的,主要作用是增甜。當然,蜂蜜與餌料混合確實可以調節餌料的甜度。
把炒飯泡在白酒裏,回味極其苦澀。用蜂蜜調味可以有效改善米酒的苦味。當然,這種改進是否會對魚類産生任何影響還不確定。
但蜂蜜的黏合效果遠遠好於白糖和紅糖,可以使細碎的麸皮更好地附著在米酒上。米酒沈下去後,麸皮開始脫落,誘魚效果會更好。
800公裏內可以到雲南廣南壩美、丘北普者黑景區旅遊!
自駕路線:全程約796.3公裏。
起點:榆林市
終點:丘北縣
?
?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