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彙有幾個鎮
南汇有几个镇14个镇。包括惠南镇、周浦镇、新场镇、大团镇、芦潮港镇、康桥镇、航头镇、六灶镇、祝桥镇、泥城镇、宣桥镇、书院镇、万祥镇、老港镇。镇,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行政地位与街道、乡、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县辖区相同,属乡级行政区,由市辖
南彙有幾個鎮
14個城鎮。包括惠南鎮、周浦、新場、大團鎮、蘆潮港、康橋、航頭、六竈、朱樵、泥巴、宣橋、書院、萬向鎮和老港。鎮是中國的行政區劃之一,其行政地位與街道、鄉、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和縣相同。屬於鄉級行政區域,由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管轄或由地級市、自治州直接管轄。鎮和鄉的區別在於它的區域面積大,人口多,經濟发展好,主要是非農業人口和一定的工業區。
浦東新區周浦鎮姚橋村位於周浦鎮東部,東臨康橋鎮怡園村,南接牛橋村、周楠村,西接向陽居委會,北接康橋鎮周東村、燕南村,總面積2.8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27.23公頃(含自留地)。姚橋村交通便利。村內主要河流有七竈港、八竈港、褚家槽、朱家槽、向陽河等。區級河道七竈港和八竈港在一組交彙,原六竈港和七竈港在一組以南、十三組以西交彙。南北向的陸路交通包括自西向東的周東路和周元路,東西向的周登公路貫穿全境。村裏有17座水泥橋和15公裏水泥路通往各個自然村。姚橋村共有自然宅村21個,居民主要姓張、秦、楊、顧、沈、唐、王、陳、趙、周、徐。
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耕地20.4公頃、糧田13.2公頃、常年菜地7公頃、苗木花卉1.1公頃。轄13個村民小組,戶籍總人口2119人,其中農業戶口8人,非農業戶口2111人。外來人口1140人。全村13個村民小組中,6個被症用拆遷;全村入駐企業13家,産值2872萬元,納稅227.96萬元;種植業産值623.5萬元,養殖業産值31萬元。全村年總收入173.33萬元,可支配收入108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4萬元。
南北朝至唐初,周浦地區的建立和演變是由西向東的,姚橋村是最早登陸的村莊之一,有1300多年的曆史。姚橋村是以姚佳的一座老石橋命名的。清代,姚橋村隸屬南彙縣人民鄉十七保。解放初是周浦市姚橋鄉7村、8村、9村的一個自然村,橫面西社村的一個村。1951年周浦撤銷後,改爲莘莊區姚橋鄉7村、8村、9村和橫沔區沂源鄉西社村1宅村。1956年2月,屬莘莊區姚橋鄉。1957年農業合作化期間,屬於姚橋鄉第二個先進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後爲周浦公社五營四連、五連、六連。1959年改爲周浦公社姚橋大隊。1984年改爲姚橋村,隸屬周浦鄉。1995年6月,撤銷原周浦鎮、周浦鄉建製,設立新的周浦鎮,姚橋村歸周浦鎮管轄。2002年7月,撤銷原周浦鎮和瓦屑鎮,設立新的周浦鎮。姚橋村原隸屬於新周浦鎮。姚橋村的經濟发展一直以種植糧食、棉花和油菜爲主。解放前産量很低。解放後,我們依靠集體力量,改善排灌設施,推廣機械耕作,實行科學種田,産量逐步提高。1956年,姚橋鄉在9個村(現姚橋村1組)自籌資金建成南彙縣第一座7.5千瓦排灌泵站,明渠880米,灌溉農田21.30公頃。1957年,農業生産實驗區成立,大學生前來支農,搞科學種田實驗。1967年4月,在周浦公社的大力支持下,姚橋大隊修建了星火、燎原兩座泵站,實現了排灌電氣化。1981年,姚橋大隊糧食面積58.1公頃,畝産760.5公斤,總産量662.5噸。棉花面積49.9公頃,畝産皮棉52公斤,總産量38.8噸;油菜面積13.78公頃,畝産261公斤,總産量73.2噸。20世紀90年代後,姚橋村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減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糧食和經濟作物面積。1991年全村糧食面積90.66公頃,畝産717公斤,總産量975.5噸。棉花12.73公頃,畝産皮棉56.1公斤,總産量10.70噸;油菜籽45.93公頃,畝産160公斤,總産量110噸;蔬菜面積36.10公頃,總産量1299噸。
2001年,姚橋村糧食種植面積69.10公頃,糧食總産量557.80噸,平均畝産538公斤。當年有2013頭生豬上市;種植業産值396.6萬元,養殖業産值687.94萬元。2010年,姚橋村實現種植業産值623.5萬元,養殖業産值31萬元。
姚橋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創辦工業企業。主要企業有:上海湖南紡織器材配件廠、南彙懸挂輸送機廠、滬浦金屬構件廠和周浦世新五金廠。1981年工業産值120.5萬噸,利潤37.2萬元。1991年工業産值396.6萬元,稅收利潤297萬元。2001年工業産值1016.3萬元。
2010年,姚橋村入駐企業13家,産值2872萬元,上繳稅收227.96萬元,村收入173萬元,可支配收入108萬元。
上世紀70年代,姚橋大隊隊員年人均收入305元;上世紀80年代,姚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850元;1995年人均年收入4400元;2001年人均年收入6620元;2005年人均年收入8221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爲11855元。
2003年,周浦鎮政府在姚橋村3組銀鼎屋南側修建周浦公園;2005年5月1日,周浦公園開放。公園占地13.4公頃,有棧道涼亭、活動廣場、池塘、河岸遊船、垂釣等設施。風景優雅而清新。這裏已成爲周浦居民休閑、鍛煉、娛樂的首選之地。
社會事業姚橋村曾經有一所小學和一所幼兒園。1998年,有村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圖書館和乒乓球室。村裏有近10公裏的水泥路通往自然村和民居。1990年,全村大多數村民參加了周浦鎮農村合作醫療統籌。截至2010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爲1048人,參與率達到100%。
1989年,村民參加周浦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93年參加南彙縣農村養老保險。到2000年,保險覆蓋率達到98%。2010年,姚橋村共有1271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那一年,有1271人享受小城鎮養老服務。
2003年,姚橋村建成了文化活動中心、村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農家書屋、健身房和紅十字活動室。當年,姚橋村實施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立了5座垃圾房。2007年,姚橋村對河道進行了大規模整治,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拆除了陳良650平方米的違章建築,並建立了兩個村民健身點。2008年,姚橋村籌資30多萬元在村委會東側修建了活動中心,室內面積300多平方米,籃球場200多平方米。
自2005年以來,在重陽節期間,姚橋村向60歲以上的老人发放重陽糕,向70歲以上的老人发放慰問金和物品。爲困難家庭和困難老人每年春節支出8.8萬元;每年對重病和重病人群進行大病救助,每年爲老年人體檢一次,每兩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
所獲榮譽2005年至2008年,姚橋村被評爲南彙區文明村;2005年至2007年被評爲南彙區紅十字會先進集體。2006年被評爲上海市村務公開示範村;2007年被評爲上海市清潔村、上海市健康村、南彙區紅十字會“愛博村”、“人人動手,清潔家園”紅旗村和南彙區學習型社區。2006 ~ 2007年被評爲南彙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先進集體。2009年至2010年被評爲上海市健康村、浦東新區文明村、浦東新區衛生先進單位、浦東新區先進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浦東新區企業工會先進職工之家,榮獲浦東新區“青年暑期工作組織獎”。
曆任領導1959年至2010年,0姚橋村(大隊)總支(支部)委員會書記爲:張根興、顧根生、顧全福、楊海江、顧祥龍、袁明、王根初。
1959年至2010年,姚橋村(大隊)主任(隊長)有:楊洪生、沈忠良、楊海江、楊福地、顧祥龍、顧雪娟、唐、王根初。
人文曆史
顧全興,又名顧倩欣,姚橋村1組人。現爲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職業畫家。1952年5月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從小熱愛繪畫,學習工筆花鳥畫。顧全興編輯出版了16幅工筆花鳥年畫和4本畫冊。曾在上海朵雲軒、深圳植物博物館、新加坡河濱藝術中心、上海美術館等舉辦展覽10餘次。其美術作品多次參加各省市展覽,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家協會、深圳博物館、新加坡書畫收藏園等收藏。《上海當代書畫家名家作品集》和《世界中國藝術家名人錄》詳細記載了顧全興深厚的毛筆功底和成就。
舊地名
蒙台堂姚橋村部分村民信奉佛教。在周浦公園的東側,建有蒙泰堂。逢年過節,信佛的村民都會去開展佛教活動。
亞瑟天主教堂位於姚橋村9組。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爲天主教村民朝拜而建。
啓秀萬年橋又名紫東高橋,位於姚橋村1組啓竈港與八竈港交彙處。這座橋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朱錦昌建造的。它是一座橫跨八竈港的環形石橋。它寬3米多,高20多級石階。它非常壯觀,可以爬到橋的頂端。向東望去,七竈港、八竈港向東延伸,兩岸田野美景盡收眼底。它有周浦十大景點之一的美譽。人民公社時期,拆除了石階,修建了平橋。
張家朱元,又名朱元屋,位於姚橋村3組。這個房子的住戶都姓張。據說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叫張的人在華亭縣做官发了財,在他的家鄉建了一座豪宅,房子前面有一座儀表門和一只石獅,房子後面有一座石頭駁岸,房子兩邊有一個0.67公頃的大竹園,因此被稱爲張家竹園。張氏子孫繁衍生息,府南、西有規模較大的張氏宅村,西有張氏宅,又稱銀鼎府。
銀鼎屋就是張家竹園西側的張家屋。據說在清朝,有一個叫張的人在周浦鎮開了一家珠寶店,生意興隆,富有,因此被稱爲“銀先生”。這位張師傅從我家老宅到周浦買了很多地,去周浦鎮踏上自己的土地只有0.11公頃。他夢想著在鎮上一步一步地踏上自己的土地,並想在花甲鎮附近購買0.11公頃的土地。爲了顯示自己的財富,張師傅想用銀元來傳播花甲之地作爲購買價格,購買後,他達到了外出時踏上自己土地的目標。然而,中國姓氏威脅張,並提出必須用銀元覆蓋後,他才願意出售它。因此,他未能達成交易。張先生的夢想落空了。“銀鼎之家”的名字來源於張富有白銀的表現。
鯉魚背位於姚橋1組七竈港。這裏有一個彎曲的地方,形狀像一條魚的背部,魚頭向後朝東,魚尾朝西;由於河道又寬又深,魚類資源豐富,尤其是鯉魚,人們把這段河道稱爲“鯉魚背”。鯉魚背上有一個傳說:古時候,這一段河裏有一條鯉魚。幾百年後變成鯉魚精,經常上岸吃居民和牲畜。一天,一位仙女路過鯉魚背時,聽到居民們在抱怨,害人害己的鯉魚精罪大噁極!於是,仙人向當地農民借了一把鋤頭,把鯉魚精從港口拉到田裏,用鋤頭把它砸死了。鋤頭擊打的地方有一個坑,鯉魚躺的地方變成了低地。當地農民多次撿土掩埋,但都填不起來。鯉魚精死後,胃裏的魚子流向了七竈港,所以靠近鯉魚背的池塘裏有更多的鯉魚。
漁場又名徐家寨,位於周浦鎮高橋東、紫東。這是周浦主要河流六竈港、七竈港、八竈港和唐賢港的交彙處。河湧深,魚源豐富,而且離城鎮近,水産品銷售方便。這裏的居民大多以捕魚爲主,曆史悠久。據說有18代,漁場因此而聞名。
漁陽灘位於姚橋村8組。據傳說,清朝末年,每年春秋兩季,浙江省的魚苗船都會來到這裏,出售給附近的農民養在河內的家中,熟悉的農民可以欠下魚苗的錢。常見的是春放秋收,因此有了著名的魚苗灘。(adsbygoogle = window . adsbygoogle | |【】)。推送({ });姚橋村附近有一些旅遊景點,如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濱江大道、上海花港,還有一些特産,如周浦羊肉、彭真綠扁豆、大白兔奶糖、林三甜瓜和浦東雞。
【/h/]【/S2/]南彙六竈港第一次垂釣之旅【/S2/]【/h/]【/h/]時間:2017年11月4日08:30。 釣 場:柳棗崗
餌 料:紅蟲
歐洲鲫魚
6點半起床,7點左右出門,8點到達六竈港。起初,我到達了一家電子廠的門口。許多公共汽車停在那裏,停車檢查釣魚點。发現風很大,沒有漁民坐著釣魚,環境有點噁劣。我立即離開,摸索著去了另一個地方,在路邊停下來,发現了一座橋。下面是六竈港。水面不小,我隱約看到遠處有幾個釣友。橋下一大叔剛到,已經開始釣魚了,還沒釣到魚。在現場看到河的情況後,我覺得遠處的釣友可能更適合釣魚我又開車過去了,最後在導航的指引下開到釣點附近。村前道路狹窄陌生,車不好開進去。我停好車,四處尋找釣點。穿過中穀村,我到達了六竈港。這條河很大。我沿著岸邊走,穿過樹林,最後我看到了一些釣友。我上去問的時候,好像沒什麽好嘴。之後一人一嘴,一直釣了十幾條麻將鲫魚和小貓魚。我覺得環境還可以。既然來了,我就試一試。回到車上,拿好裝備,找到釣點,開始工作。當我在漂流時,我发現水真的很淺,是我釣過的最淺的一次,大約不到80厘米。調好漂,做好餌,開始打頻抛。劃了10、20下浮漂動了,竿裏沒有魚,估計是小魚。線組是爲在竿池練習釣鯉魚而準備的。野釣太大了,我趕緊穿上3號伊豆小鈎,劃了幾下後有點失望。半小時到一小時後,這幾乎是大海撈針。幸運的是,我有備而來,立即穿上了紅蟲。第一槍被扔了下來,不到一分鍾,一個強大的鏡頭下來了。嘿,我太高興了,我迅速舉起球,把它從水裏拉了出來。我发現是一條鲫魚,而且個體不小,估計4兩左右。直接拉釣魚線往上提。一眼望去,有些鱗片已經脫落,尾鳍也不完整。它一定被放生和捕撈過很多次。暫時把它放在一個魚桶裏。天冷了,紅蟲真的很給力,下了竿就去釣魚。沒想到水這麽淺,竟然還有小鲫魚。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嗎?我一直在心裏做著一個美麗的夢。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過去了,終於換了紅蟲餌,但還是沒有像樣的魚。餌料魚似乎不吃大的,應該說小魚不吃大的。紅蟲招惹小魚,總是有嘴,卻抓不住。偶爾,他們會抓到一些,要麽是米棒,要麽是鳎皮。今天風很大,但幸運的是,我穿了厚衣服和護膝,所以我不覺得冷,在陽光下我還是有點煩躁。直到中午,再吃乾糧時,仍然沒有給鲫魚開口。我不這麽認爲。這水裏不可能只有一條魚。我一直在努力改變我的釣位或保持它。到了兩點半,還是沒有像樣的魚,所以我放棄了。魚也被釋放了。拿著裝備去前面的漁夫那裏觀看,漁夫已經釣到了十幾條,都是小麻將和小貓魚。從這位熱心釣魚人的聊天中了解到,河裏大的不多,能釣到半斤以下的小板子就很幸運了。這是對我今天參軍的安慰嗎?現在還不到三點,所以拿出簡單的設備來玩一玩。3點半左右,第一條小奶鲫來了,接著是小連杆,一連兩三條,但都是很小的鲫魚。快四點多了,天氣越來越冷了。是時候回去了。快點收拾好你的裝備開車回家。忙碌了一天後,我收獲了一條像樣的小盤鲫魚、幾副小麻將、幾根午餐棒和幾條鲶魚。因爲是野釣,漁獲無法與錦塘和連竿塘相比。所以我沒抱太大期望,所以也沒太多失望。一天下來很累,但今天天氣很好。六竈港視野好,水質好,視野開闊。在公園對面,我們放鬆一下。我期待下次有更大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2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