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河的資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基本信息】长度 5464 千米,源头海拔 4800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中下游分
有關黃河的資料!
黃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基本情況】全長5464公裏,源頭海拔4800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裏。源頭是青海省,流入渤海,中下遊在河口斷流。老金夢別稱:江南发祥地:青海省巴顔喀拉山北麓
【自然風貌】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发源於青海巴顔喀拉,其乾流貫穿九個省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但是水量沒有珠江大,沿途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遊,包括中遊的湟水河和洮河、清水河、汾河、渭河和沁河,以及下遊的伊河和洛河。河流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遊的面積很小,很少有河流流入黃河。黃河入海口寬1500米,一般爲500米,較窄部分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爲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 1.3米。
【地理環境】
河源至貴德的多系統山地和草原高原屬於青藏高原;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上遊河穀的海拔高度爲4200米;河源河穀兩岸地勢平緩,排水不暢;導致大面積的沼澤和許多湖泊。貴德地處黃土高原金夢河畔,南有呂梁錫伯河、渭河流域,北有鄂爾多斯高原,西有蘭州河穀。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大,坡陡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壑面積占40-50%,溝壑密度每平方公裏3-5公裏,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在金夢下方,它進入海拔不超過50米的低地華北平原。進入下遊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僅爲0.12%。水流減緩,大量泥沙沈積,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的多次改道,扇形古河床和古天然堤已成爲緩丘和窪地交替的傾斜平原,窪地相對開闊平坦。
【流域概況】
黃河上遊自源頭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從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中遊,河長1206公裏;桃花峪以下爲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意見很多,這裏采用的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1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像一只鼓著背的獅子,從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省和甘肅省的山脈。橫跨甯夏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在晉陝之間的高山峽穀中;突破“龍門”,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穿越華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和地區,彙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流,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超過75萬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約400毫米,而黃河年均徑流量僅爲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內耕地超過2億畝,人口約1億,加上下遊的河南和魯彥地區。
黃河乾流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年均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平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爲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達到39.1億噸(1933年),最大含沙量爲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黃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大黑河、窟野河、武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和大汶河。主要湖泊有紮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和東平湖。
黃河乾流有30個峽穀,上遊28個,中遊2個。下遊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穀。乾流峽穀段全長1707公裏,占乾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乾流共有魚類121種(亞種),乾流純淡水魚類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裸斑鯉魚、平緣燕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唇魚、蓍草、北方的通魚、鯉魚和鲫魚。黃河上遊的魚類只有16種,組成比較簡單,包括鯉科和泥鳅科中的裂腹魚、蓍草魚和泥鳅。中下遊魚類大體相似,以鯉科爲主。中遊魚類有71種,但沒有鲢、鳙、鳤、鳤等典型的平原魚類。中遊上遊有裂腹魚和泥鳅,下遊有78種魚類,包括多種穿越河口和半鹹水的魚類。根據黃河支流調查資料,根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和泾河的魚類統計,渭河有30種,其次爲洮河11種,泾河只有4種。中上遊支流多爲鯉科和泥鳅科的小型魚類,少數爲塔斯馬尼亞魚和鲶魚,經濟魚類爲鯉魚、鲫魚、蓍草魚和鲶魚。
【漁業生産】
黃河的主要捕撈種類也发生了變化。曆史上乾流的魚産量最高,“黃河鯉魚”在中國很有名,但現在它的産量大幅下降。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遊山西-山西河段的鯉魚漁獲量占漁獲量的60-70%,居漁獲量構成之首。根據1981-1982年黃河陝西段近十年來的漁獲量變化,鯉魚僅占漁獲量的21%,鲶魚取代了主要地位,占41.1%。其次是黃颡魚,占26.3%。1983年,山西省平陸縣黃河漁獲調查。其中鯉魚僅爲20%,而鲶魚則高達60%,成爲主要漁獲。據調查,20世紀50年代初下遊山東段鯉魚産量占總産量的50 ~ 70%,60年代下降到15%,81 ~ 82年僅占7.1%。黃河主要流過的八省區漁業勞動力情況如下:除青海省未統計外,甘肅、甯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七省區漁業專業勞動力1980年爲26964人,1983年減少到11320人,分別占全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3.0%和2.1%;1980年,中國非全日製漁業勞動力爲24843人,1983年增至25873人,分別占中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8.9%和5.7%。30年來,黃河主要經濟魚類鯉魚的資源量大幅度減少,其漁獲類群組成也发生了相應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黃河潼關港段捕撈的鯉魚以3齡居多,平均每條0.7公斤占44.7%,其次是4齡,平均1.5公斤占28.4%。
釣法:黃河乾流漁業生産中使用的漁具釣法以中上遊刺網爲主,也有灘地圍網。刺網可分爲單層和三層,三層刺網效率更高。另外,滾釣的種類很多,魚鈎和夾子,中遊只有四五種。
漁區特症:上遊:裂腹魚亞科和魚亞科8種;中遊:鯉魚、鲫魚、鲶魚;下遊:刀鲚、鯉魚、草魚和鲶魚。
上遊:從河源到貴德,兩岸多山地和草原高原,海拔3000多米,最高峰4000多米。河道呈“S”形,河源段400公裏範圍內河道曲折。兩岸湖泊、草原、沼澤衆多,水流清澈穩定,用水量少,出水量大,湖泊衆多,最爲重要。魚類資源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被開发了。
中遊:金夢旅遊指南,大多經過高山峽穀,水流湍急,坡度陡峭。劉家峽河穀非常深,河寬50-70米,最窄處不到15米,河穀深度100-500米。水流急、窄、陡,水力資源豐富。它建在峽穀上。黃河流經河口鎮,折向南,經秦晉峽穀,到達龍門全長僅718公裏,落差611米,坡度較大。龍門至潼關130公裏河段納汾、渭、泾、羅竹等水量大,泥沙淤積量大,河道不穩定,鯉魚資源豐富。中遊穿越黃土高坡,攜帶大量泥沙,對下遊危害極大。
下遊:金夢至華北平原段爲下遊,全長874公裏。河道寬闊平坦,水流緩慢,淤積嚴重。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它是一條地上河流,擁有最豐富的魚類資源,包括河口洄遊魚類、河流魚類、定居魚類、半鹹水魚類和水生魚類。
【河流分割】
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線有很多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河口鎮和桃花峪劃分爲上、中、下遊。傳統的中學教科書將河口鎮和金夢分爲上遊、中遊和下遊。學者楊認爲《青銅峽》和《金夢》更合適。學者許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關爲黃河中下遊的分界線。以下是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遊
黃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河段爲黃河上遊。上遊全長3472公裏,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裏,占黃河總面積的51.3%。上遊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有43條大型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流入該河,徑流量占全河的54%;黃河上遊僅占全河年輸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碧水源頭。河流上遊受青海阿尼瑪卿山、西樵山和南山控製,呈S形彎曲。黃河上遊根據河流特性的不同可分爲三部分:源頭段、峽穀段和沖積平原。
從青海卡日曲到青海貴德龍羊峽的上部是河源段。河源段起於卡日曲,經興蘇海、紮陵湖、鄂陵湖至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西青山,經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多流經三四公裏的高原,河道曲折,兩岸多湖泊、沼澤和草灘。水質清澈,水流穩定,出水量大。河段內有紮陵湖和鄂陵湖,海拔均在4260米以上,庫容分別爲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黃河從青海瑪多到甘肅瑪曲,流經巴顔喀拉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數河段都有寬闊的山穀,偶爾有峽穀。從甘肅瑪曲到青海貴德龍羊峽,黃河流經高山峽穀,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发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此段彙入黃河。
青海龍羊峽至甯夏青銅峽段爲峽穀段。該段河流流經山區丘陵,由於岩石性質不同,山穀和寬穀交替出現:山穀形成於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和南山變質岩中,寬穀形成於鬆散的砂頁岩和紅色岩系中。該段共有20個峽穀,包括龍羊峽、積石峽、劉佳峽、八盤峽和青銅峽。峽穀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從貴德到蘭州,這一段是黃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一,有洮河、湟水河等重要支流流入,使黃河水量大大增加。甯夏龍羊峽至下河沿河段是黃河“富礦”區,也是我國重點水電基地之一。
甯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爲沖積平原。黃河離開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邊界向東北流動,然後向東到達河口鎮。沿河地區多爲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沒有支流注入。乾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側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存在不同程度的洪澇和淩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甯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900公裏,寬30-50公裏。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曆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黃河百害而無一利”的說法。
中遊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之間黃河爲黃河中遊,河長1206公裏,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裏,占流域總面積的45.7%;中遊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這條河有30條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個黃河泥沙量的92%,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乾流上最長的連續峽穀——山西峽穀。河段內大部分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多年來全河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自該區間。該河段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穀下部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低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恢宏。從禹門口到三門峽,黃河流經魏奮平原,河穀變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側是渭北、晉南黃土塬,是陝西、山西兩省重要的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羅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遊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5.5億噸。河段爲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乾流)132.5公裏。沖淤變化劇烈,河流左右搖擺不定。受潼關附近山脈的限製,河穀突然變窄,形成了一個寬度只有1000多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乾流和渭河下遊的沖淤變化密切相關,因此使用了“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段從小浪底開始分爲兩部分:小浪底之上,河流在中條山和崤山之間,是黃河乾流上的最後一個峽穀;小浪底以下河穀逐漸變寬,是黃河由山區向平原的過渡段。
下遊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黃河爲黃河下遊,河長786公裏,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公裏,占總流域面積的3%;下遊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 ‰。區間增加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世界著名的“地上河”,黃河成爲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了從東平湖流出的大汶河外,該河段沒有大的支流。
除南岸東平湖與濟南之間的低山丘陵外,下遊其餘河段均被堤防阻隔,全長1400多公裏。曆史上,長江下遊經常決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沈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遊自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黃河北部首先結冰,從而形成淩汛。冰壩很容易因淩汛而堵塞,導致堤防溢出,威脅也非常嚴重。
下遊利津以下是黃河口。由於泥沙淤積,黃河河口不斷延伸和擺動。目前,黃河入海口位於渤海灣和萊州灣交彙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由清水溝沈積塑造的新河道。近40年來,黃河向河口地區輸送的泥沙平均約爲10億噸/年,平均每年淨地25至30平方公裏。
三戰沁河灘之生擒大鯉篇
時 間:2017年10月6日07:11
釣 場:沁河小東段
餌 料:竹竿老人鯉魚鯉魚腥餌加蚯蚓
魚 種:鯉魚
釣 法:台灣釣魚
線 組:3.0加2.0
釣竿長度:6.3米
釣竿品牌:某人
距離我之前兩次去沁河小東段釣魚已經過去二十多天了。
難得我今天有點空閑,天氣難得。連續下了很久的雨,會讓我的寶寶感到委屈!上班就是上班,下雨很難去釣魚。
中午八點多一點離開!
到達釣點,站在大堤上,整個江灘一望無際,視野特別開闊。這條河像一條銀蛇一樣彎曲,準確地說,是一條銀色的蟒蛇彎曲並盤旋向東。
抓緊時間卸下裝備下大堤,沿著河岸找一個合適的釣點。
選擇釣點位置。
迅速撐竿戰鬥,海竿挂蛴螬,竿料期間挂蚯蚓。打開門,看到紅色!
餌料調好之後,挂面食作釣。
釣友們第一次釣到魚,一條大鲫魚!我沒有拍照,我離得太遠了,動不了!
左邊還有幾個釣魚的人,大老遠來這裏釣魚,護魚的都是白人。
自從手竿換成面食後,除了輕微的顫動和輕微的上下移動外,沒有大魚的消息。
然而,朋友們沒有堅持多久,他們釣到了幾條大鲫魚!
東邊日出西邊雨無情卻深情!
手竿不負衆望,海竿終於移動了一個半小時左右。鈴聲響起,線組徹底放鬆了!我感覺到魚上鈎了,於是我迅速提竿收線。沒錯,下面有東西在掙紮沖刺,而且力度還不小!我興奮地和朋友忙了一會兒,終於把魚抄上岸了。
今年沁河捕撈收獲的最大鯉魚!有點激動!
5點半左右,旁邊的釣友還在釣魚。據說他抓了一只烏龜急於回去,又不好意思打擾別人。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2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