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什麽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一、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第六十五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意味著如果水太清澈,魚就無法生存。如果你對別人太嚴格,就不會有伴侶。現在它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事要求不多。
一.來源
戴笠李記之子張溫入仕65章
因此,君子不可不知民情,達於民情;已知他從生活中吸取了教訓,然後人們都很聽話。如果死者是一個親公民,如果政府是平等的,人民將毫無怨言。因此,當君子向人民伸出手時,他不想高,不想遠,也不責怪人民做不到的事情。明王在當下的成功,百姓卻嚴而不迎;經過幾年的努力,人民會生病,而病人會被治癒。因此,古代人加冕向前看,所以他們覆蓋了明朝。
都是關於耳朵的,所以很聰明。故水清則無魚,人察則無弟子。故虛浮率直,使其自滿;優而柔,使自求;打它一巴掌,讓它自給自足;如果人們有輕微的罪過,他們必須用他們的善良原諒他們。如果死亡使他們活著,他們的善良也是相互接近的。所以,政策之初,政策不正規就不可能教,人民不學就不可能搞。
第二,翻譯
因此,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治理人民的時候,不能不知道人民的本性,不能不了解他們的心理,知道他們先天的理智和後天的習慣,而人民完全可以服從你的政令。因此,如果國家治理得好,人民就會愛你;政通人和,百姓自然沒有怨恨。
因此,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治理人民時,不應該設定太高的理想或太遠的目標,不應該要求人民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你用古代聖人的成功理想來要求人民立即實現它,恐怕人民會遠離它而不敢歡迎它。
你告訴他們長期的未來目標,人民正在遭受痛苦,當他們遭受痛苦時,他們應該避免痛苦。因此,在古代,皇帝的皇冠上挂著一串玉,只是爲了警惕自己,而不是看得太清楚;用棉絮塞住耳朵,讓自己保持警惕,不要聽得太仔細。所以如果水太清澈,沒有魚能存活;如果你太聰明,沒有人會成爲你的伴侶。
因此,糾正人民的噁行,使他們感到安心;以寬容的方式引導人民,使他們能夠尋求自己的完美;丈量民資,因材施教,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未來。人民不小心犯了一個小錯誤,所以有必要找出他的好處並原諒他;如果你想被判死刑,盡量讓他活著,這樣他就沒事了。
所以上下兩部分是可以融合一體的,不會分離。因此,仁是治國的第一要務。治世不正,則人不可教,人不學則不驅。
擴展資料作品介紹
《大戴笠的故事》中有85篇文章,但今天只剩下39篇了。其餘46條,即第1條至第38條、第43條至第45條、第61條、第82條至第85條,最晚於唐代丟失。盡管如此,其曆史價值和學術意義不可低估。
這些章節大多描述了戰國至漢代儒家學派的言論,是研究中國早期儒學的基本材料。最初,《代代禮記》和《戴孝禮記》是並行流傳的。然而,《小戴禮記》在唐代被列爲“經典書籍”,因爲它是由鄭玄注釋的。然而,由於北周學者陸汴的注釋,戴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
到清代,“大戴李記”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孔廣森《大戴補注》和王《大戴》诠釋成就卓著者,應予推崇。
水深則無魚,人看則無意。
“清水無魚”,意思是沒有魚能在特別乾淨的水中生存。根據科學理論,清水是氫氧化合物,水分子中含有氫和氧。其中沒有礦物質、微生物和藻類,因此沒有食物鏈,魚類很難生存。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水就只是普通的水,魚沒有所需的營養和氧氣就無法生存。
“水清無魚”出自《大戴國李記張子文入仕篇》:“水清無魚,人非徒也”。不管是水不太清還是人不太嚴,真正的含義是我們應該寬容他人,在嚴格和寬容之間找到相應的平衡,這樣在與人交往時,我們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放下我們的執念,不要迷戀對方。
水深無魚,人望無物。
水清則無魚,人守則無徒。這意味著如果水太清澈,魚就無法生存,如果人們太嚴格,就不會有伴侶。現在它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事要求不多。
又稱“清水無魚”。後人經常以此告誡人們不要過於苛刻,看待問題也不要過於苛刻,否則很容易使人們因恐懼而不願處理問題,就像水太清而不能養魚一樣。
:
《漢書》是東漢班固撰寫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漢初,曆時20多年。第八張表是班昭修女寫的,而田文志是弟子馬旭寫的。唐嫣石鼓爲此作了注釋。它與《史記》、《東關韓吉》並稱爲“前四史”,是唐代科舉考試的常規科目。
自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新朝帝皇四年(公元23年)的230年曆史,共收錄《史記》12部、表8部、《史記》10部、列傳70部,共計100篇。後人將其分爲120卷,全書近80萬字。
曆史書簡介:
《漢書》開創了“囊括一代”的斷代史體例。《漢書》包括傳記12篇、表8篇、錄10篇、傳70篇,共100篇,被後人分爲120卷。其編年史始於漢高祖劉邦元年,止於王莽帝皇四年。《漢書》是一部斷代史。
漢代《史記》稱《紀》,《列傳》稱《傳》,《史記》改爲《志》,廢除了《家》,於是《漢書家法》被編爲《列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所繼承。
《漢書》記載的時間與史書記載重疊,漢武帝中期以前的《漢書》和《西漢史》都有記載。在這一部分,漢書經常使用史書記載。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選材標準的不同,轉寫時也有增、刪、改。漢代增加了刑法記錄、五行記錄、地理記錄和藝術和文學記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2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