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控魚池水質?
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是建立在池塘生态学的基础上,根据池塘及水质周年和季节变化规律,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水质进行综合人工调控。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可利用养殖空闲,对池塘进行整理,包括干塘、冻晒、清淤。养殖过程中氮大部分被脱掉,而碳则被合成
養殖池塘水質控製技術是以池塘生態學爲基礎,根據池塘和水質的年度和季節變化,對養殖過程中的養殖水質進行綜合和人工控製。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溫較低時,我們可以利用養殖空的閑暇時間進行排塘,包括曬塘、凍乾和清淤。大部分氮在培養過程中被去除,而碳被合成爲腐殖質並保留下來。好氧微生物在乾塘和乾塘時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將氮碳比提高到1 ∶ 12 ~ 15將大大提高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改善乾塘效果,縮短乾塘時間。對於越冬養殖池塘,冬季應保持較高的水位,並及時破冰或清冰,以保持和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早春及時更換池水,改善養殖水質。同時,在早春補充淡水還可以起到施肥的作用,因爲冬季各種生物死亡後,它們的營養物質被釋放到水中,這增加了水中營養物質的含量。通過加水補充池水中的營養物質,促進浮遊生物繁殖,增加水中溶解氧和餌料生物的數量。春季或秋季放養魚類時,應適量養殖鲢、鳙等濾食性魚類,以調節和改善養殖水質。
從春季到初夏(3月至6月),水溫持續上升;從秋季到初冬(9月至11月),水溫持續下降。在這兩個交替季節,水溫在15 ~ 25℃上下波動或略高,晝夜溫差大,上下水體對流交換良好,水質處於良性變化中。根據不同的主要飼養對象進行適當的追肥和投餵,可以形成良好的水色和水質。因此,這兩個交替的季節是養殖動物在一年中快速生長的季節,也是養殖動物容易傳播疾病和敵人生物容易生長的季節。因此,在這兩個時期,特別是在交叉階段,頻繁注射新水和使用對症藥物預防疾病尤爲重要。
夏季7-8月水溫高,常在30℃左右波動,晝夜溫差小,水體上下部對流交換差。嚴重時甚至處於靜止狀態,水體上下的水溫、溶解氧等物理、化學、生物因子明顯分層,池塘生態條件極差。此外,春季養殖動物的快速生長增加了池塘的負荷和池塘中營養物質的積累,容易在此期間形成水質不良。一旦天氣突變(低氣壓、悶熱天、雷暴),池水的靜止狀態被打破,水體上下劇烈交換,水質極度噁化。養殖動物非常容易浮頭嚴重浮頭,直到淹沒池塘,造成毀滅性的損失。因此,有必要在高溫季節對水質進行人工控製。首先,需要施肥時停止使用有機肥,熟練施用化肥。第二,頻繁注入新水或定期更換,並沖動地上下水層。第三,用增氧機攪動水層以增加氧氣,特別是在炎熱和悶熱的天氣,在黎明和晴天的中午,以防止養殖動物浮頭或洪水。第四,在池塘中養殖適當數量的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淨化和改善水質,同時可以遮擋陽光,降低池塘水的溫度,有利於養殖動物的生長。
對於藍綠色和磚紅色的水,大量換水,並攪拌水以增加氧氣。必要時使用一些藥物如硫酸銅或絡合碘殺滅浮遊生物,並加水防止泛濫,並添加磷肥或微生物肥料進行綜合調節。
對於淺灰色和黑色灰水,采用增施磷肥的方法進行調節;對於乳白色的水,農藥用於殺死浮遊動物和增加化肥。如果施用化肥的效果不好,說明水質中其他營養物質仍然缺乏,那麽就要適量施用有機肥進行調節。
此外,對於一些養殖模式,由於魚種放養不合理,如鲢鳙密度高,池塘中浮遊生物的過濾強度高,浮遊生物盡管受精仍難以繁殖和生長,因此此時應輪流捕撈鲢鳙以減少其數量。
水産養殖水質出現問題怎麽辦?
調水簡單又簡單。就像這個術語一樣,直接解釋就是調節水質。很復雜,但真的很復雜,因爲“水質”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概念。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調水涉及養殖水體中各種生物共生條件的調整。說白了就是養殖水體中藻類、真菌、昆蟲、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相互依存、相互抑製/促進的環境調節。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調水是爲了保持盡可能接近“自然生態”的條件並保持生物多樣性。事實證明,在“我們人類認爲的理想人工環境”中維持生産往往是困難的,甚至會造成很大的“生態危機”。這是因爲我們對“自然”的認識還遠遠落後,我們幾乎沒有建立起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
從生産的角度來看,調水就是盡可能地調整養殖水體中營養物質和理化環境參數的變化,使之有利於養殖生産,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其實這個角度是最窄的角度,它只是人類滿足自己欲望的一種追求。基於這種思維,研发或采取的措施往往顧此失彼,有時甚至適得其反。
那麽,聊了很久,什麽是調水呢?個人認爲,調水是在生産條件下以盡可能接近自然的方式建立適合養殖目標的養殖水環境。即調整養殖水體中的生物平衡和物質平衡,以滿足或促進養殖目標。
那麽,爲什麽要調水呢?在實際生産中,由於養殖戶的不斷追求和市場的不斷需求,在“自然生産系統”中涉及了大量的“人工乾預”,養殖水體的環境將迅速變化,因此我們不得不頻繁“調水”。
天氣變化,水量需要及時調整。天氣變化劇烈,特別是大雨/連陰雨後,當太陽暴露在陽光下時,水體中的藻類和真菌會发生劇烈變化,這往往導致養殖水缺氧。養殖水體分層加速底部變質,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有毒物質積累增加,極易誘发各種病害。可以看出,天氣急劇變化後,水需要轉移。
在不同的階段,水分需要及時轉移。比如養殖前期的“肥水”就是一種調水方式。在養殖中後期,由於大量投餵,氨氮和亞硝酸鹽迅速大量積累。采取措施穩定水質和減少亞硝酸鹽是另一種調水方式。
調水不是目的,穩水才是根本。這是我們在調水時應該樹立和堅持的一個理念。沒有“穩定的環境”,養殖動物就不可能生長良好,更不用說高産了。這樣,調水的時機就非常重要了。水質變化後調水總是被動的,水質總是“不穩定”。
調水也要先於水質變化。根據養殖水體的變化規律、天氣變化後水質的變化規律、養殖水體中生物的變化規律、養殖動物的生長過程、飼養管理的變化規律等。采取“事前預防”和“事後微調”相結合的方式,保持養殖水體的“穩定”。這是調水的“正確時機”。
調水的時間是固定的,也是暫時的。調水的具體時間根據各種具體情況和農民的經驗及時調整。例如,在台風來臨之前,必須提前采取適當的措施來穩定養殖水的水質並防止養殖動物的應激。台風過後,需要及時跟進,采取必要措施穩定水質。
調水是水産養殖中最關鍵的技術。只有采用“正確的方法”和使用“正確的産品”,才能很好地調整對各種物質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水産養殖各個階段的正確認識。總之,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是調水的基礎。
例如,藻類種植和水産養殖都知道好的藻類對水有好處。藻類通過光合作用自養。光合作用需要足夠的二氧化碳,但在養殖水體中,二氧化碳主要以碳酸氫根和碳酸根離子的形式存在。這就必須涉及到水中的一些指標,一個是硬度,另一個是總堿度。碳酸鹽和碳酸氫鹽的含量反映了總堿度的水平。總堿度越低,越不利於藻類的生長。這是養殖藻類前要正確理解的基本點。
比如培養細菌。細菌可分爲自養細菌和異養細菌,而異養細菌是指碳和氮對細菌繁殖有影響的細菌。細菌的碳氮比約爲五比一,這意味著當細菌分解有機物時,它們在同化五個碳時需要同化大約一個氮來形成自己的細胞體。在同化過程中,能量是通過有機碳獲得的,同化一個碳要消耗四份有機碳,也就是說同化一個氮要消耗五份碳和二十份有機碳,加起來碳氮比爲25比1。
目前魚塘、蝦塘的飼料往往蛋白質含量較高,大多在30%以上,一般飼料的碳氮比爲9-10。在水産養殖中,飼料中約70%的氮沒有被利用,這些氮是造成池塘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增加的根本來源。這些氨氮和亞硝酸鹽需要微生物的分解和轉化。爲了高效地分解和轉化氨氮和亞硝酸鹽,微生物必須有足夠的碳源。
養殖水體中碳的來源有兩個,一是光合作用,二是飼料。當碳不足時,需要通過人工方法來補充。葡萄糖、紅糖和糖蜜都是碳源。這也是養菌調水必須知道的基礎知識。我們都知道水産養殖界的一句話:養殖靠藻類,高産靠細菌。
養殖水的消毒是每個人都經常做的“工作”。其基本思想是,由於養殖水中含有大量雜菌或有害菌,因此需要“消毒”和“殺死有害菌”,以減少對養殖動物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水産養殖中,開展了大量的“水體消毒”行動。
絕育本身就沒有問題。問題是要了解,消毒的目的是什麽,如何做以及後果是什麽?例如,池塘裝滿水後,使用常見的水産消毒劑如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氯異氰尿酸鈉和三氯異氰尿酸對水進行消毒。這可以理解。但在水體消毒後2-3天,消毒劑藥效基本消失後,施用浮遊植物營養劑和有益菌製劑培養基礎餌料生物,使水體顔色呈豆綠色、黃綠色或淺棕色,爲藻菌平衡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爲蝦苗或幼蝦提供優良的生物餌料,促進蝦苗健康生長,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對於養殖過程中養殖水體的消毒,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不建議頻繁消毒水體。在我自己的實際操作中,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況,否則不再進行消毒處理。調水完全依賴於綜合生物技術的綜合調水手段。
所謂調水也涉及很多問題,這裏就不贅述了。但是,我需要強調的是,“調水”的本質是充分了解水質、動物養殖、自然規律等基本知識,並建立一套適合我們自身操作、池塘特點和動物養殖特點的調水措施,這也是實現成功養殖目標的適當方法。
養魚先養水。水是魚生存的環境。較好的水質可以減少魚病的发生,更有利於魚類的生長和生存。在實際生産中,往往可以通過水的顔色、氨氮含量和沈積物顔色的變化來判斷水質。1.紅水池中的水變紅主要是由甲藻或金藻成爲優勢種群引起的,通常並不嚴重。然而,一旦天氣突然變化,導致藻類大量死亡,就會産生毒素,從而導致水體噁化甚至直接導致魚類中毒死亡。因此,一旦池水變紅,必須及時改善。天氣晴好時,先用四季安或季铵鹽碘噴灑消毒,第二天再用雙氧和強氯精噴灑一次,3天後再酌情施肥一次。2.當池塘水呈黑色時,黑色的水是黑色的,這表明池塘中的許多有機物沒有及時轉化,如殘留的餌料、動物殘留物、排泄物、池塘底部的腐殖質等。這些物質腐敗後,消耗大量溶解氧,容易産生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從而危害水生動物的健康,降低其免疫力,導致病原微生物感染,甚至引起魚類泛濫。一旦发現這種黑水,從第一天到第二天施用一次含氯物質如雙氧,以氧化過多的有機物。3天後用百豐活力淨水旺泉池噴一次。3.白色渾濁水當池塘水呈白色渾濁時,表明池塘中的有機耗氧物質過多。相對而言,將大型有機物分解爲營養物質的微生物較少,導致浮遊植物因缺乏營養物質而大量死亡,從而破壞池塘中的物質循環,使池塘水接近老化並嚴重缺氧。一般來說,這個池塘裏的魚在日出前的黎明到黎明容易浮頭。當发現池塘水體发白渾濁時,第一天施用“水寶好氧袋”,使有機物絮凝後及時氧化,第二天全塘施用一次百豐水寶,增加池塘內活性微生物,促進水體物質循環。4.將氨氮含量高的水餵給高蛋白飼料、冷鮮肉或以活魚爲食的精養魚塘,如蟹塘、蝦塘、黑魚塘、鳜魚塘等。如果在平時的養殖管理中投入較多的高蛋白餌料,代謝産物中的氨氮含量會過高,影響水産動物的攝食生長,降低其免疫力,容易引起寄生蟲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在使用高蛋白飼料、冷鮮肉或活魚的集約化池塘中,應每10至15天施用一次氨網或池底網,以及時降解氨氮。如果通過水質檢測发現池塘水中的氨氮含量嚴重超標,應及時對池塘施用氨網和氧寶,然後在第三天用肥水寶噴灑一次,以增加池塘中的活性微生物,促進浮遊生物的繁殖和生長,增強水體的物質循環能力。5.由於池水中的腐殖質沈積,動物殘體、餌料和糞便沈入池底後分解,使池塘沈積物发黑发臭,從而容易産生甲烷、硫化氫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容易對生活在中下層的水生動物造成威脅,如鲫魚、草魚、青魚、螃蟹、蝦和鳜魚等。情況嚴重時,池塘中下層的水生動物經常漂浮在中上層,不願意去正常生活的水層。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應每隔10 ~ 15天施用一次百豐水産寶,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沈入池塘底部的有機質或腐殖質的轉化,並避免底泥變黑和发臭以及甲烷、硫化氫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産生。发現池塘底泥发黑,水发臭,應立即換水。換水後第一天要施用活性淨水王,第二天要施用速效肥水寶調節水質。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