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魚的養殖方法和技術

鲶鱼是是鲇形目多种鱼类的统称,学名鲇,别称胡子鲶、胡子鱼、鲶巴郎等,全世界共34科310属约2316种,我国有13科32属约132种,代表品种有土鲶、大口鲶、胡子鲶等,下面小编就科普一下鲶鱼的养殖方法和技术吧!鱼种论述鲶鱼是常见的淡水鱼

鲶魚是鲇屬多種魚類的統稱,其學名爲鲇,又名胡子鲇、須鲇和巴郎鲇。全世界約有34科310屬2316種,中國約有13科32屬132種。代表物種有大胡子鲇、大口鲇、長須鲇等。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鲶魚的養殖方法和技巧吧!

鲶魚的養殖方法和技術

首先,討論魚的種類

鲶魚是一種常見的淡水魚,其學名爲鲶魚,又名大胡子鲇、胡鲇、巴郎鲇等。它屬於動物界多種魚類的總稱,脊索動物、骨骼動物、鲇類,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坑、溝、溪、河、湖、沼澤等水體中。代表物種是鲇。

二、生活習慣

1.底棲:鲶魚是一種底棲魚類,喜歡棲息在石縫、深坑、土洞或樹根底部的洞穴和水流緩慢的水域中。在水庫、池塘和湖泊等靜水中,它大多位於黑暗的底部或水生植物的斑塊下。

2.食肉目:鲶魚是一種肉食性魚類,性凶猛。它主要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爲食。它還捕食青蛙、蜻蜓、蚱蜢、蝴蝶和其他棲息在水生植物上的昆蟲,甚至捕食去水邊喝水的野鼠等小型哺乳動物。

3.夜行性:鲶魚是夜行性魚類,怕光喜暗,夜間蹲伏,視覺功能退化,眼球小。它白天躲在水下的草叢、岩石、樹根或土壤的洞裏,晚上的覓食活動極其頻繁,全靠嗅覺和觸角。

第三,代表性品種

1.鲇:鲇是鲇屬的一種魚類,又名鲶魚、本地鲶、鲇等。它喜歡生活在海岸石縫、深坑、土洞或樹根底部的洞穴中,視力弱,夜間不睡覺,食肉,靠嗅覺和兩對觸角捕食。

2.南方鲇:南方鲇是鲇科鲇屬的一種魚類,又名南方鲇、巴郎鲇、大河鲇等。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主要以魚、蝦、水生昆蟲和幼蟲爲食,人工養殖時可用畜禽內脏和下腳料飼餵。

3.鲇:鲇是鲇屬的一種魚類,又名池魚、塘角魚、本地池魚等。在中國長江以南有分布。最適生長溫度爲20 ~ 25℃,飼養季節爲5 ~ 9月。雜食性食物爲肉食性,夜間出來活動。

鲶魚的養殖方法和技術

第四,養殖技術

1.池塘建設:鲶魚養殖池塘爲挖掘式和地面式,池壁爲磚結構。池壁和池底必須不透水,並用水泥找平。少量的瓦管和罐子被放置在池塘底部,作爲鲶魚棲息和藏身的人工洞穴。

2.放養準備:放養鲶魚苗前兩周在池塘中噴灑生石灰消毒,放養前一周注水並改善水質。水面上可以種植水葫蘆、鳳眼蓮等水生植物,可以起到遮陽、防逸、調節水質的作用。

3.魚苗的選擇:鲶魚魚苗應選擇無外傷、無疾病的健康魚苗,規格在3厘米以上。同一養殖池的魚苗規格必須一致,避免互相殘殺。在放入魚苗之前,將它們浸泡在特殊的消毒溶液中20分鍾。

4.水質管理:鲶魚養殖池的水質應爲黃綠色。一般10 ~ 15天應更換1/3的池水。如果发現魚苗已經躍出水面,則說明池水過肥,應及時注入新水。在炎熱或雷雨天氣,應及時打開增氧機增加氧氣。

5.餌料投餵:鲶魚可投餵蛋黃、枝角類、桡足類等浮遊生物,隨著魚的生長,可投餵水蚤、紅蟲、蛆、蠶蛹粉、豬血、配合飼料等。,且下一次餵食前應稍留餵食量。

動詞 (verb的縮寫)疾病控製

1.黑體病:病魚變黑、體重減輕並停止進食。在嚴重的情況下,頭部朝上,挂在水面上直到死亡。防治方法有:①保持水體清潔;②隔天在全池噴灑一次30g/L生石灰水,連續2-3次。

2.腸炎:病魚腹部腫脹,獨自遊動。當腹部輕輕按壓時,淡黃色黏液從肛門流出,這種情況多发生在7月和8月。防治方法有:①在流行季節使用漂白粉吊籃;(2)全池潑灑1克/立方米漂白粉2天。

3.氣泡病:病魚體表有許多小氣泡,特別是胸鳍、腹鳍和腹部。防治方法有:①沖洗空氣放出水體中過飽和氧氣;②徹底換水,排出老水;(3)鹽與水混合後,全池潑灑。

鲶魚的養殖方法和技術

4、車輪病:病魚體色黑,體瘦,遊動緩慢。在嚴重的情況下,病魚的鰓是白色和腐臭的。防治方法有:①用生石灰徹底清洗池塘;②全池潑灑0.7g/m3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的混合物。

5.肉孢子蟲病:病魚的鰓和體表堆積有白色包囊,極薄,呼吸困難,最終因缺氧而死亡。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理池塘;②全池潑灑0.3 ~ 1.0g/m3晶體敵百蟲。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