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颡魚養殖技術,一是管好水質

黄颡鱼是鲿科、黄颡鱼属淡水鱼类的统称,别称黄辣丁、昂刺鱼、黄骨鱼等,我国珠江、澜沧江、闽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水系均有分布,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下面小编就科普一下黄颡鱼养殖技术吧!鱼种论述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硬骨鱼纲目鲇形

黃颡魚是黃颡魚屬淡水魚類的統稱,又稱黃丁魚、刺魚、黃花魚等。在我國,珠江、瀾滄江、岷江、長江、黃河、黑龍江等水系均有分布,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下面就讓小編來普及一下黃颡魚的養殖技術吧!

黃颡魚養殖技術,一是管好水質

首先,討論魚的種類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硬骨魚綱 目 鲇形目 科 鲿科 屬 黃颡魚屬 種 黃颡魚 別稱 黃辣丁、昂刺魚、黃骨魚、嘎魚、黃蜂魚

黃颡魚是一種著名的經濟魚類,又稱黃辣丁魚、刺魚、黃花魚等。它屬於動物界淡水魚類的統稱,脊索動物、硬骨魚、鲇魚、鲇魚。

二、生活習慣

黃颡魚是一種底棲雜食性魚類,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或養殖。存活水溫爲1 ~ 38℃,最適水溫爲22 ~ 28℃。在魚苗階段,幼魚和成魚以水生昆蟲、小魚、蝦、底棲軟體動物等爲食。,以及高等植物殘骸、魚卵、落入水中的陸地昆蟲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配合配合顆粒飼料飼餵。

第三,修建魚塘

黃颡魚養殖池附近必須有清潔水源,池水水位應保持在2 ~ 3米以上,池底土壤厚度爲15 ~ 20厘米。放苗前,應對池塘進行清潔和消毒。水可以排乾並放置三周。放養前,池塘應注滿約15厘米深的水,然後用生石灰噴灑整個池塘進行消毒。如有可能,應配備增氧機和投餌機等輔助設備。

第四,投放魚種

應選用黃颡魚優質魚苗,魚苗入塘前應用4%鹽溶液消毒10分鍾。放養密度應根據魚塘條件和養殖技術靈活調整。如果放養密度太大,會影響生長速度並容易誘发疾病,如果放養密度太小,則不能充分发揮魚塘的價值。一般每畝可放養2500-5000尾。

五、飼料餵養

黃颡魚養殖技術,一是管好水質

黃颡魚有晝伏夜出的習性。人工繁殖必須馴化,以適應白天的飼養。一般來說,黃颡魚經過一周的馴化後可以改變食性,但必須& ldquo盡早開始進食,少餵多餐& rdquo4月份左右每天投餵2次,投餵量爲魚體重的1 ~ 3%,5 ~ 9月份每天投餵3 ~ 4次,投餵量爲魚體重的3 ~ 5%,10月份以後每天投餵2次,投餵量爲魚體重的1 ~ 2%。

不及物動詞水質管理

黃颡魚的快速生長離不開優質的水質。一種是定期給魚塘增氧,每天下午兩點開增氧機,天氣熱晚上開增氧機。二是定期換水。換水時,應先排出約1/3的水,然後注入新水。換水的頻率因季節和天氣而異。第三是定期消毒,常用的消毒劑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餅等。

七、疾病預防和控製

1.水黴

【病因】水黴菌的病原體主要是水黴菌和棉黴菌。黴菌從魚體表面的傷口皮膚侵入,寄生在表皮組織上並傳播。症狀是病魚體表出現棉絮狀菌落,顔色爲灰色或淡藍色,易引起死亡。

【預防】放苗前用生石灰清理池塘,減少病原體,避免放苗時魚體受損。病魚可用0.015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2-10分鍾,或用800毫克/升的鹽和小蘇打混合物(1:1)噴灑整個池塘。

2、小瓜病害

【病因】小葫蘆的病原爲小葫蘆,也稱白斑病。症狀是魚體和鰓蓋上的白色小泡。嚴重時魚體表面覆蓋白色薄膜,體表黏液增多,魚體消瘦,遊動緩慢,漂浮在水面上。

【預防】①每畝每米水深用辣椒粉210克、乾薑片100克炒成25公斤溶液,撒在全池,每天一次,連用2天;(2)每立方米水用亞甲藍2克兌水後全池潑灑,每三天一次,連用三次。

3、錨頭萎蔫病

黃颡魚養殖技術,一是管好水質

【病因】錨定病是鳀魚病的別稱。病魚表面可見錨定,蟲體周圍組織紅腫、发炎甚至潰爛,傷口鱗片被蟲體分泌物溶解腐爛成縫隙。

【預防】嚴禁病魚入塘。放苗前,應對池塘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病魚要用0.2(水溫15 ~ 20℃時)或0.1(水溫21 ~ 30℃時)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 ~ 2小時。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