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鯽魚別總傻傻釣底,釣離底5-10公分優勢更大,不信你就試試

#頭條創作挑戰賽#多數釣友不論是釣鯉魚還是釣鯽魚都習慣釣底,雖說鯉魚和鯽魚在習性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屬於底層魚,但兩者的覓食方式是有差異的,我們從其嘴型上就能看出區別,鯽魚的嘴是正常狀態,而鯉魚的嘴呈上包天狀,尤其是在自然水域環境長大的鯉魚更加明顯,也就是說鯉魚更方便吃落在水底的食物或者幹脆拱底覓食。而鯽魚卻不是這樣,吃相要文靜得多,就是吃水底灑落的食物也是低頭撅屁股吃,幾乎不會拱泥土找食物

#頭條創作挑戰賽#多數釣友不論是釣鯉魚還是釣鯽魚都習慣釣底,雖說鯉魚和鯽魚在習性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屬於底層魚,但兩者的覓食方式是有差異的,我們從其嘴型上就能看出區別,鯽魚的嘴是正常狀態,而鯉魚的嘴呈上包天狀,尤其是在自然水域環境長大的鯉魚更加明顯,也就是說鯉魚更方便吃落在水底的食物或者幹脆拱底覓食。

而鯽魚卻不是這樣,吃相要文靜得多,就是吃水底灑落的食物也是低頭撅屁股吃,幾乎不會拱泥土找食物,更多時候是在離地5-10公分處遊弋,發現食物再俯身去吃。

釣友們常說,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魚,這樣才能增加咬鉤率。那麼我們釣離地5-10公分,鯽魚不用過多改變體位或根本不用改變體位,餌料就懸在嘴邊,是不是吃起來很方便?

很多釣友釣鯽魚采用抽窩的方式,邊誘邊釣,是利用不斷霧化和撒落的細小碎末來吸引魚。大傢想到過沒有,霧化和撒落是針對懸浮狀態的餌料而言,餌料一旦落到水底就談不上霧化更談不上散落,對魚的吸引力自然大大降低。

另外,霧化好的餌料在下降過程中出現霧化、撒落,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魚的上浮,競釣大師們為改變魚層不就是這麼做的嗎?所以如果你是采用邊誘邊釣的方式,建議鉤餌最後停留在離底5-10公分處,霧化和散落會持續,魚更容易尋覓到鉤餌。

"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這句話針對垂釣鯽魚來說尤其如此。於是很多釣友釣草邊、釣草窩,但這樣的區域水底絕非是幹幹凈凈的一馬平川,水底存有諸多的雜草或其他障礙物,如果釣底餌料會進入它們的縫隙,導致鯽魚想吃也無從下口,更談不上咬鉤。

但如果你釣離底5-10公分,就可以完美解決這一難題,不僅不容易出現掛底,避免損失子線和不能順利垂釣,更重要的是方便瞭魚兒咬鉤,增加瞭魚兒的咬鉤率。因此,在這類水域,離底釣法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選擇。

很多釣友都知道,當水溫升高時,底部水體的氧氣含量會較低,如果魚塘或河流底部缺氧,適合鯽魚生存的水層會相應上升,鯽魚就會離開底部,以獲取更多的氧氣。

此時,鯽魚就在底部和中層之間遊動,不會再下沈到水底,為的是更好地適應水體環境。雖說因外部環境因素上浮瞭魚不好釣,但如果你把餌料送到它的嘴邊,還是會吃上幾口的,因此,在水溫升高的情況下,鯽魚很可能會離底5-10公分或去更高的水層,我們釣離地自然會增大咬鉤率。

通過以上闡述讓我們知道瞭釣鯽魚時釣離底5-10公分要遠遠優於單純釣底,尤其是在上述的幾種情況下,離底釣法會大大增加鯽魚的咬鉤率,此時大傢就別再傻傻釣底瞭,釣離底5-10公分的優勢會更大。那麼怎麼調釣成釣離底5-10公分呢?

其實方法也很簡單,第一步還是重鉛找底,下拉浮漂一個子線長度外加5-10公分,然後帶餌修剪鉛皮,讓浮漂露出你平時習慣的觀漂目數即可。我一般是設定釣目為2-3目,感覺是最合適的釣目,有輕微動作就可以盡收眼底。

最後強調一下,離底釣法是一種調釣得非常靈的釣法,如果所垂釣的水域是有嚴重走水或者是小雜魚非常多的極端水域,這種釣離底5-10公分的釣法並不適用,大傢還是要退而求其次,去采用釣底、雙鉛釣法或者跑鉛釣法。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