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底層魚時有一種奇特現象,決定瞭打窩和補窩,你做對瞭嗎?
善釣者必善誘,在魚資源日益匱乏的當下顯得尤為明顯,做個有效的好窩子,把魚誘過來並留住魚才能有個好漁獲。但很多釣友窩料用得不少,漁獲卻很慘淡,期間出現不打窩能釣住魚,打窩後卻沒魚咬鉤瞭,或者補窩前有魚口,補窩後卻看不到魚口瞭,這些反常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漁獲的多少。
善釣者必善誘,在魚資源日益匱乏的當下顯得尤為明顯,做個有效的好窩子,把魚誘過來並留住魚才能有個好漁獲。但很多釣友窩料用得不少,漁獲卻很慘淡,期間出現不打窩能釣住魚,打窩後卻沒魚咬鉤瞭,或者補窩前有魚口,補窩後卻看不到魚口瞭,這些反常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漁獲的多少。
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個“妖”就是我們在釣底層魚時存在的一個奇特現象,也隻有清楚知道瞭這個現象,我們才能實施正確的打窩或補窩方式。下面就詳細介紹這一奇特現象,並給出正確的應對辦法。
一、釣底層魚時存在的奇特現象
我不知道大傢在觀看水底魚情視頻時註意到沒有,以鯽魚為代表的小個體魚和以鯉魚為代表的大個體魚對待窩料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以鯽魚為代表的小個體魚對窩料的興趣非常濃,我們打下窩料後它們會很快進窩,也就是說發窩時間很短,幾乎不用留有發窩時間,打窩後隨機開釣就可以。而且在窩料消耗殆盡,這些魚還戀戀不舍,會在窩子裡逗留一段時間。也就是說進窩早、離窩遲。
以鯉魚為代表的大個體魚相比那些小個體的魚對待窩料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它們會在窩外面徘徊,等到確認沒有危險後才肯進窩吃窩料,這個過程會十幾分鐘、幾十分鐘或許更長時間,而且並不是進窩之後固定不動,是吃上一口就走,轉一圈回來再吃上一口,而且窩料消耗的進度比較大,當窩料被消耗完,甚至還剩有少量窩料時,它走後會一去不返。這樣總體來說大個體魚進窩遲、離窩早。
二、正確的應對方法
通過上面闡述釣底層魚時存在的奇特現象,要對待不同類別的魚采取的打窩和補窩方式也要不同。
以鯽魚為代表的小個體魚對窩料的消耗進度慢,我們要采取一次窩料打足,中間不需再補窩,就是後期窩料被消耗完,窩裡仍然還會有不少魚,所以繼續垂釣不會影響垂釣效果,魚還是照樣咬鉤,垂釣周期比較長。
而大個體的魚的吃窩料的特點要求我們有個等待過程,也就是釣友們常說的“守釣”。在窩料投放時一次投入的窩料不宜太多,預防出現隻吃窩料不吃餌料的現象,再就是因為消耗窩料的進度快,在不驚魚的情況下及時補窩,有經驗的老釣手往往是釣獲一條魚後往窩點撒一小把老壇玉米就是這個道理。
三、需要註意的事項
上面做窩釣大魚的方法並不是連續釣一個窩點幾天或更長時間時使用,而是當天打窩當天釣,這個方法適合於大多數釣友。
另外,大魚從發窩到整體離窩這個周期存在一個魚口集中的“窗口期”,這個“窗口期”並不是指早起7-9點、晚上6-8點那個鐘點上的“窗口期”,而是指發窩後魚口密集的那個短暫時間段。當然瞭,補窩時宜會延長這個時間段,漁獲增加就在情理之中。
再就是要註意窩料的配比,大顆粒占比高的窩料消耗得相對較慢,留魚會持久些,那麼相應的補窩不論量上還是頻次上都要相應減小。
寫到最後
我們打窩以後水底情況我們很難用肉眼觀察到(除非有水下攝像機),所以對窩點的魚情不能及時掌握,這就需要我們用心積累經驗,結合天氣、魚的密度、個體大小、上魚的快慢多少,以及窩料的配比情況來判斷窩點的魚情狀況。這也是那些釣魚高手能比我們多釣魚的原因所在。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