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打窩以後沒魚進窩?多是方式不對,教你正確打窩方式
善釣者必善誘,打窩誘魚是整個釣魚活動中非常重要一環,用有的釣友的話說:隻要窩裡有魚,怎麼釣還真不是個事,關鍵是窩裡沒魚。很多釣友就遭遇過打窩後沒魚進窩的窘況,這多是打窩方式不對頭造成的。
善釣者必善誘,打窩誘魚是整個釣魚活動中非常重要一環,用有的釣友的話說:隻要窩裡有魚,怎麼釣還真不是個事,關鍵是窩裡沒魚。很多釣友就遭遇過打窩後沒魚進窩的窘況,這多是打窩方式不對頭造成的。
打窩方法不但包含窩料投放的數量和窩料的投放形式,還包括窩料的製作方法。那麼,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打窩方法呢?下面我們從打窩後沒魚進窩的原因開始分析,教你正確的打窩方式。
一、打窩後沒魚進窩的原因
打窩後魚進窩的原因千篇一律,魚不進窩的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同,像氣溫、氣壓、水質、水深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我們沒必要進行討論。人為因素導致魚不進窩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原因。
1、窩料味型不對
部分釣友們有個老毛病,總喜歡在窩料裡添加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把市面上買來的小藥和多種誘魚窩料都加進去,覺得不加個七八種的就會釣不到魚似的。結果導致窩料的味道太濃,太雜,魚兒不敢進窩。其實,窩料味道單一些更有利於誘魚。
我們可以遵循釣魚諺語“春腥、夏淡、秋香、冬濃”和常說的“鯽魚喜腥、鯉魚喜甜、鰱鳙喜酸、鯰魚喜臭、青魚喜螺螄”的思路來配製窩料。
2、所打窩料的量不合適
很多釣友開釣前先打上2斤窩料再說,而且不能見別人比自己打的窩料多,在打窩料的量上有個攀比心理,感覺自己打的窩料量比別人少會吃虧,殊不知自然水域的魚就那麼幾條,進窩後有 一大堆窩料,肯定是先吃窩料,沒準沒吃幾口就吃飽瞭,你的餌料自然就沒魚光顧,成瞭擺設,給你造成的假象是沒魚進窩。
所以,打窩的時候要根據目標魚的種類和大小來確定窩量,比如說釣鯽魚就要少打窩勤續窩,釣鯉魚、草魚類的大魚窩量可以一次性大一些。另外,窩料裡的成分要註意粗細搭配,細的誘魚、粗的留魚。
3、周邊人為環境的影響
正在施工的工地附近、會不時傳來機器的轟鳴聲,還有遊人的嘈雜、公路邊過往車輛,以及釣魚人自己大聲喧嘩,或者穿著靚麗顏色的衣服來回走動,這些因素到會導致魚不敢進窩。所以我們選釣位時就要考慮進去這些因素,作釣時要保持安靜。
二、正確的打窩方式
針對以上列舉的打窩後魚不進窩的原因,我們在打窩過程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以下三個正確的打窩方式。
1、針對目標魚的適口性投其所好
一般來說,我們去作釣要先確定目標魚,再根據目標魚的習性來製作搭配窩料和投放窩料,比如我們目標魚是鯉魚,因為鯉魚愛吃甜、食量也大那麼就要準備或投放量相對大的甜味窩料。有些釣友準備的窩料是復合香料型的,以為味型層次越多,越豐富,誘魚的概率越大,可事實恰恰相反,自然水域的魚的食物來源單一,味型也單一,窩料味型越復雜越容易引起魚的警覺。
另外鯉魚對入口的食物並不要求軟、綿,略硬一些卻更加適口。還有鯉魚機警、膽小,選釣位要找僻靜處並註意垂釣時營造的安靜環境。
2、魚情決定窩料量的大小
如果魚口快、多,那就要固窩、續窩,要充分考慮到窩料的消耗,尤其目標魚是食量大的像鯉魚、草魚類,讓窩點裡的窩料有連續誘魚留魚的作用。如果偶見魚口或者幹脆見不到魚口,補窩就要謹慎瞭,往往不是窩料存量多少的問題,釣友們在實際作釣過程中常常出現越補窩越沒魚,越沒魚越補窩,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裡。
3、改為濃引淡釣
一般來說我們在製作窩料和餌料應以淡引濃釣為原則,窩料的味型也淡於餌料,方便魚更快去咬鉤,但如果在水廣魚稀的水域,誘不來魚一切都是徒勞和茫然,這時不妨采取濃引淡釣的方法,把窩料的味型做濃,把魚先誘進窩再說,如果能釣上,那就釣,如果釣不上,再調整釣餌味型也不晚。
寫到最後
大多釣友都明白,生活在野外的自然水域的魚並沒有那麼挑食,食物少而且單一是它們進食狀況的常態,所以野釣時如何聚魚才是最關鍵的,大傢按照上述的方法來改變打窩方式,魚進窩瞭,至於怎麼釣上來,那就相對容易得多瞭。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