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真的吃不飽嗎?老釣手打窩少卻漁獲多就能詮釋,別再被騙瞭

在我們釣魚圈存在一個錯誤觀念,魚永遠吃不飽。理由是魚沒有胃,隨吃隨消化,於是乎打大窩、打重窩成瞭釣魚的一種時尚,尤其是周圍有釣友時,比賽看誰拋進的窩料多,好似窩料比別人拋得少會吃虧、會少釣魚似的。

在我們釣魚圈存在一個錯誤觀念,魚永遠吃不飽。理由是魚沒有胃,隨吃隨消化,於是乎打大窩、打重窩成瞭釣魚的一種時尚,尤其是周圍有釣友時,比賽看誰拋進的窩料多,好似窩料比別人拋得少會吃虧、會少釣魚似的。這種做法大錯特錯,事實也證明瞭這樣做魚獲慘淡或直接參加“空軍”的比比皆是。

追根究底很多時候是因為“魚永遠吃不飽”這個錯誤認識引起的,我們回看那些平時漁獲頗豐的釣魚老手,用的窩料都是在精而不在量,講的是“誘”和“留”相結合。看過劉志強老師釣魚視頻的釣友都知道,他幾乎每次打窩也就2、3塊康餅,外加兩勺酒米,真的是簡簡單單打瞭個窩。

那麼窩料需不需要多打?到底魚會不會吃飽?我們進行如下分析。

我們常見的淡水魚像鯉、草、鯽、鯿、鰱鯒等的確沒有胃,它們身體吸收食物養分依靠的是腸子,雖然它們的腸子相對於陸生動物比較短,一般是體長的兩倍,陸生動物差不多是5倍,但也並不能說明是隨吃隨拉,因為腸子吸收養分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需要一個時間,連續吃、吃的多也會出現存量大、消化不及的問題。

如果說飽和不飽隻是對於胃來說,的確這些魚不會吃飽,因為它本身就沒有胃,所以說魚永遠吃不飽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養過金魚的釣友應該都知道,餵魚時投的魚食過量,會出現魚被撐死的現象。有一種說法是魚餌是幹燥的小顆粒狀,被金魚吞食後在腸子裡膨脹,而腸子消化吸收有一個過程,如果吃得過多,這些膨脹的魚餌來不及消化,於是魚就被撐死瞭。所以有經驗的養魚人都會控製投入魚餌的量,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那麼說到我們釣魚打窩也是這樣的道理,大窩、重窩會導致魚覓食不積極,魚吃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少吃甚至不吃的現象。

我有一位做黑坑老板的朋友,他就跟我談論過這方面的問題。進魚時養殖塘的老板太不地道,第二天出魚賣頭天會超量餵食,魚個個是吃飽的大肚魚,魚食的價格要比魚的價格便宜很多,魚的重量增加自然會賣個好價錢,但拉回來的魚放塘裡因為肚裡有食,都覓食不積極,釣友釣不住魚說黑坑老板做瞭手腳,其實是替養殖塘老板背瞭黑鍋。

如果塘裡的魚餓上它幾天,肚裡的食物消化完瞭,就會迎來魚的狂口期,釣友們會釣得不亦樂乎。

可見,魚覓食開口積極與否和魚已經進食的量有莫大關系,自然就存在“飽”與“不飽”的問題。如果我們釣魚時投放的窩料量過大,也會存在魚已經“吃飽”不再積極覓食的現象,釣不住魚,漁獲慘淡就很好理解瞭。

有的釣友這時可能要問,那“大盆”老師怎麼打那麼大的窩子,還常常戲稱讓周圍釣友重新調漂。你不想想人傢是釣多大個體的魚?魚的個體越大食量越大,“吃飽”需要的窩料量越大,那些超大個體魚的食量能和我們平時釣的二三斤魚的食量相提並論嗎?

那些拍視頻的“大師”釣魚,往往會打隔夜窩或者幾天前就開始定點投放窩料,量小瞭不會形成魚來這個地方覓食的習慣,拍釣不住魚的視頻絕對不是這類“大師”的風格。

我們去釣魚,是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別說連續幾天投放窩料,就是打隔夜窩恐怕都是奢望,能安安靜靜地釣一天魚就不錯瞭,那麼請問:你是來釣魚還是來餵魚?你打大窩、打重窩又為哪般呢?

常和我一起作伴釣魚的老陳有四十多年釣齡瞭,我從來沒見到他用“炮彈”打窩,常常是用打窩勺打個三五勺窩料,窩子就算做好瞭。每每釣獲魚後會再投少許顆粒或玉米進去,進行補窩。這樣投放窩料並沒見過他比別人少釣魚,多數時候卻比別人釣得多。

細觀那些有經驗的老釣手釣魚會領悟到很多東西,投放窩料就是一例,所以說,“魚永遠不會吃飽”誤導瞭很多釣魚人,使他們到達釣場第一個規定動作就是狠勁地打窩,比誰打的窩子大,最後導致漁獲慘淡卻不知道是因為啥。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