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咬鉤前有“症兆”,熟知這三個信號,能避免與大魚失之交臂
多數釣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不留神竿子就被大魚拉跑瞭;還有中瞭大魚,拉出水面後隻打瞭一個照面就脫鉤跑魚瞭,導致釣友們遺憾地把大腿都能拍紅。造成這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大魚咬鉤前的“症兆”。
多數釣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不留神竿子就被大魚拉跑瞭;還有中瞭大魚,拉出水面後隻打瞭一個照面就脫鉤跑魚瞭,導致釣友們遺憾地把大腿都能拍紅。
造成這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大魚咬鉤前的“症兆”。在魚資源日益匱乏的當下,與大魚失之交臂是釣友都不願意看到的,那麼怎麼杜絕這類現象發生呢?大傢熟知以下三個信號就可以避免。
一、浮漂給出的“症兆”信號
大魚進窩接近釣餌會通過浮漂反映出“症兆”信號,表現出小幅度地上頂、下頓、抖動或擺動,這種動作與小雜魚鬧鉤浮漂動作有明顯的不同,它的速度要慢得多,有經驗的釣魚人都可以分辨出來。
浮漂表現出大魚即將咬鉤的信號,在你采用懸墜釣法時表現得較為明顯,在釣得太鈍或使用傳統釣法時則不太明顯,不過,不太明顯也並不是說沒有,就是要通過仔細觀察才能看到,用句玄乎點的話說,你要有一定的觀漂功底。
大魚的警惕高,尤其是自然水域的大魚,它們吞餌前往往先進行刷餌,確認沒有危險後才吞,這個時候出現的漂相是連續抖動;再就是大魚遊進窩點接近餌料時,會引起線組附近水流的變化,也會引起浮漂有一定的動作,就是下頓或擺動;還有大魚在線組附近遊動會刮蹭到釣線,浮漂產生下頓的動作。
這些動作的幅度較小,我們細心觀察才能看到。一旦出現這些浮漂動作,我們就要手不離竿、眼不離漂,等待浮漂有進一步的大動作,第一時間提竿刺魚。
二、水面給出的“症兆”信號
大魚遊進窩點會引起水流的變化,打破水面的平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水面會有波紋,尤其是在水不太深的水域較明顯,更容易觀察得到,告訴你註意瞭,大魚進窩瞭,要集中精力觀察浮漂瞭。
再就是窩點出現魚泡,像鯉魚類的底層魚喜歡拱地,此時不但會使窩點水域變渾還會產生魚泡,連續不斷還帶有一定的黏性,關於分辨魚泡和沼氣泡這裡不再累述。
不論波紋還是魚泡這都是水面給的信息,告訴你大魚進窩瞭,下一步很可能會吞餌,使浮漂產生大動作,要做好準備瞭。
三、小雜魚給的“症兆”信號
這個好理解一些,自然界存在生存法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小魚懼怕大魚,當有大魚進窩小魚會自動散去,表現在漂相上是:原來小魚鬧鉤現象戛然而止,浮漂突然安靜瞭下來,這時就要註意瞭,大概率是大魚進窩,下一步就要吞餌咬鉤瞭,集中精力,做好準備。
綜合分析
通過熟悉以上三個方面的信號,我們就知道瞭大魚即將咬鉤的“症兆”,想去撒尿的就憋一會,想抽煙的就等一下,沒在釣位的馬上要歸位。一旦浮漂出現吃鉤信號,做到第一時間提竿刺魚,不提前不延後,就不會出現鉤沒刺牢或鉤掛魚嘴部分太少的現象,從根本上杜絕溜魚時脫鉤跑魚,當然更不會出現魚竿被魚拉跑的尷尬境況。
寫到最後
關於浮漂出現的吃鉤漂相,因調釣不同表現出來的漂相也有差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調釣習慣,所以對漂相不能一概而論,就像你站在別人身後看釣魚,你認為該提的漂相人傢不提,反而你認為不該提的漂相人傢卻提竿,還實實在在的中魚瞭。
此時你不用驚訝,因為釣魚需要一種感覺,不同的水域、不同的雙鉤狀態在釣中幾次魚後會自然給人留下記憶,當下次出現同樣的漂相時,持竿人會不由自主地提竿刺魚,我稱這種現象是一種魚覺或漂相感,是語言無法表達出來的,也是在旁邊看釣魚的人無法領略到的。我這個觀點釣友們有體會嗎?是不是認同呢?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