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釣者必善誘,想成為善誘者,必須知道影響魚進窩的四大原因
很多釣友漁獲慘淡或參加“空軍”,他們總把原因歸結為魚資源不好。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做窩後沒把魚誘過來。
很多釣友漁獲慘淡或參加“空軍”,他們總把原因歸結為魚資源不好。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做窩後沒把魚誘過來。俗話說“善釣者必善誘”,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都需要先把魚誘到窩點才有可能釣獲,尤其是在水廣魚稀的自然水域,是否善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埋怨魚資源不好還不如讓自己成為一位善誘者,但想成為善者,就先要明白有哪些原因會影響魚進窩,下面把結合自己實踐總結出的四大原因分享給大傢。
一、窩料味型的影響
一款窩料的味型是否對目標魚有吸引力是決定能否誘來魚的關鍵,但不同的魚對味型有不同的喜好,一旦確定瞭目標魚,那麼窩料的味型也就確定瞭。
一般來說,鯽魚、鯉魚是雜食性魚類,葷素全吃,鯽魚對腥味的興趣超過鯉魚,而鯉魚對甜味的興趣超過鯽魚;草魚也是雜食性魚類,葷素全吃,對甜味不太感興趣,但薯味是它的最愛;鰱和鳙都喜歡酸,酸是基本味道,鰱魚喜歡酸、甜、香。鳙魚是酸、甜、香、臭都喜歡。
隻是知道瞭目標魚喜歡的味型還不夠,還要知道窩料味道的濃度,釣魚諺語“春腥、夏淡、秋香、冬濃”中的夏淡冬濃,是我們配備窩料味道濃淡的基本原則。
二、魚個體大小的影響
個體越小的魚的活性越強,它們活動量大,體力消耗也大,加之長身體對食物的需求旺盛,當我們窩料入水,這些小魚在幾分鐘之內就會集聚,出現搶食窩料的現象,可以說它們幾乎沒有什麼警惕性,而且越小的魚警惕性越低。
而大魚恰恰相反,個體越大的魚警惕性越高,比如打窩動靜稍微大點就會引起大魚逃離。窩料就是誘來大魚,也是先在窩子外圍試探性地徘徊,確認沒有危險後才會慢慢進入窩點,這個過程往往需要1-2個小時。
知道瞭大魚小魚的這個特性,就清楚瞭打窩後的發窩時間,在釣大魚時要留足大魚進窩時間,心急吃不瞭熱豆腐。不能短時間窩內沒魚就妄斷窩料不起作用。
三、魚密度的影響
魚密度越大的水域魚的食物越是短缺,在極度饑餓的狀態下就是大魚也會鋌而走險,有窩料入水就會出現搶食的現象,警惕性全無。窩好打,魚好釣,成為很多釣友不惜翻山越嶺、夢寐以求的水域。一般來說隻要魚的密度大,無論是大魚小魚會在10分鐘之內集聚窩點,甚至是更短時間,這點我們從高釣池的釣魚經歷能得出深深的體會。
相反,那些水廣魚稀的水域就沒這麼容易瞭,就要講究窩料的突出味型、窩料的味道濃淡、窩料粗細搭配以及窩料投放量的大小;考慮用哪種打窩方法,是手拋窩還是用打窩器,是一次打夠還是少打勤補,是打成點型窩、片型窩還是扇形窩等等。
四、水溫的影響
前面提到過,夏淡冬濃是我們配備窩料味道濃淡的基本原則,也是製作窩料的基本思路,因為夏季氣溫高水溫自然也高,窩料中的味道成分在水中擴散的速度就快,甚至幾分鐘內就可以蔓延周圍幾米甚至十幾米遠的地方,魚就會順著氣味進窩。
如果是在冬季的低溫環境打窩,味道成分在水中擴散的速度慢,難以被魚捕捉到,加之低水溫環境魚的活性低,遊動速度慢,進窩時間相對夏季要長很多。
由此可見,夏季打窩要比冬季打窩效果好,見效快。所以冬季的窩料在濃的基礎上更要講究擴散性,釣友們所用的酒米窩料就是利用瞭酒在水中能快速擴散這一特性。
寫到最後
打窩是釣魚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善釣者都善誘,都是做好瞭打窩誘魚這關鍵一步。在魚資源日益匱乏的當下,怎麼把“大海撈針”變成“甕中捉鱉”,是廣大釣友必備的技能之一,通過上述影響魚進窩的四大原因的敘述,希望給釣友們在打窩時帶來幫助。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