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釣鯽魚時,釣友們選漂存在誤區,並非吃鉛量越小越靈敏

北方的深秋,氣溫下降到零上幾度,野外天冷水涼,有耐寒俗稱的鯽魚活性也大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釣友們垂釣鯽魚時都選用靈敏度高的浮漂,一是因為鯽魚相比鯉魚、草魚等體型小,二是因為鯽魚的開口到這個時候更小瞭。靈敏度高的浮漂有利於微弱吃口的顯現。

北方的深秋,氣溫下降到零上幾度,野外天冷水涼,有耐寒俗稱的鯽魚活性也大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釣友們垂釣鯽魚時都選用靈敏度高的浮漂,一是因為鯽魚相比鯉魚、草魚等體型小,二是因為鯽魚的開口到這個時候更小瞭。靈敏度高的浮漂有利於微弱吃口的顯現。但在選用浮漂上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吃鉛量越小的浮漂靈敏度越高。

吃鉛量小僅是衡量一個浮漂是否靈敏的一個方面,甚至連一個方面也算不上,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決定浮漂是否靈敏是由以下四個方面決定的。

一、漂尾的粗細

稍微有點物理常識的釣友們都知道,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浮力等於該物體排開水的重量,我們調釣好的線組不論是調四釣二,還是調水平釣二目,都是達到瞭一種平衡,如果想要打破這種平衡就需要有外力作用,比如需要浮漂下頓,就需要有浮漂下頓時排開水的重量相等的外力,很顯然,浮漂漂尾越細,排開水的重量越小,這個外力也越小,即:用相對小的外力就可以使浮漂下頓,也就是這隻浮漂越靈敏。

相反,浮漂的漂尾越粗,需要的這個外力越大,浮漂就越不靈敏。

二、浮漂的形狀

再一個影響浮漂靈敏度的是浮漂的形狀。根據流體力學的表述,倒水滴型在水中往下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最小,但倒水滴型的浮漂隻是在諸多形狀中僅占很小比例,因為我們最常見的是棗核狀的紡錘型。另外,還有細長型和圓球型,它們的占比也不小。

我們拋開流體力學不說,僅憑用心的釣友現有的感知就可以把這幾種形狀的浮漂排個順序。阻力由大到小以此為:圓球型〉棗核型〉細長型〉倒水滴型。

所以說浮漂的漂身形狀也是影響浮漂靈敏度的一個方面。

三、浮漂的吃鉛比

有一個比喻:一列火車和一節車廂,我們啟動讓它倆運動起來,當然是一列火車需要的力要大。同理,我們打破一個大浮漂的平衡要比打破一個小浮漂的平衡用的力要大,基於這種現象,所以釣友們認為:吃鉛量越小的浮漂越靈敏。但這個小浮漂的“小”是指體積小還是吃鉛量小呢?

我再舉個例子大傢就明白瞭,我們取吃鉛量相同的兩支浮漂,一支是孔雀羽材質的,另一支是巴爾杉木的,當然是孔雀羽材質的體積比巴爾杉木的要小很多,如果我們要打破這兩支浮漂的平衡,很顯然孔雀羽浮漂需要的外力要小,同時也證明上面說的小浮漂的“小”是指體積小而並非指吃鉛量小。

這樣,就出現一個浮漂體積(即浮漂吃鉛量)和浮漂自身重量比例問題,我們這裡暫且叫做吃鉛比,不同材質的浮漂吃鉛比是不一樣的,相同體積(吃鉛量)自身重量越小的浮漂越靈敏,自身重量相同體積(吃鉛量)越大越靈敏,所以說吃鉛比越大的浮漂越靈敏。由此可見,單單認為吃鉛量越小越靈敏是誤區,要和浮漂的體積緊密聯系才對。

四、水線的鬆緊度

這個就很好理解瞭,水線拉的越緊,傳導到浮漂的信號越大也越及時,水線拉的越鬆,浮漂顯現的信號就越弱。如果單從這方面說,浮漂的吃鉛量越大,即產生的上浮拉力越大,水線拉的越緊,浮漂顯示的信號越大也越及時。那麼就是說浮漂的吃鉛量越大越靈敏。

當然,用吃鉛量小的浮漂,如果釣線足夠細,同樣可以把水線拉緊。也能體現出靈敏度。

所以說水線的鬆緊度也能決定浮漂是否靈敏。

最後總結:

通過分析,上面的四個方面是確定浮漂是否靈敏的關鍵,沒有一條能單純說明浮漂吃鉛量越小越靈敏,這種誤區是習慣思維“吃鉛量越小的浮漂體積越小”造成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