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瞭解魚的聽覺,讓你釣魚事半功倍

魚有聽覺,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有釣友就提出來疑問瞭,魚的耳朵呢?魚也有耳朵,隻是我們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確切地說魚隻有內耳,不像人類一樣有中耳、外耳,魚的內耳在頭骨裡,隻要打開頭骨就能看到,魚耳的功能和人類一樣,一是收聽聲音,二是維持身體平衡。魚類耳朵的構造要比高等脊椎動物簡單得多。

魚有聽覺,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有釣友就提出來疑問瞭,魚的耳朵呢?魚也有耳朵,隻是我們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確切地說魚隻有內耳,不像人類一樣有中耳、外耳,魚的內耳在頭骨裡,隻要打開頭骨就能看到,魚耳的功能和人類一樣,一是收聽聲音,二是維持身體平衡。

魚類耳朵的構造要比高等脊椎動物簡單得多。我們把它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的那部分是橢圓囊,橢圓囊有1個小孔和3個半圓形的管子相通,這3個半圓形的管子是半規管,是感覺平衡器官,在每根半規管的一端有一個漲大部分,叫做壺腹。下面部分是豆狀囊,在它的後面有一個突出的部分,叫做耳壺。

當外界聲波傳導到內耳,內耳裡的內淋巴發生同樣的振蕩,刺激瞭內耳的感覺細胞,再經過腦神經傳遞到大腦,做出反應,完成聽覺的全過程。

另外要說明的是魚的側線如同雷迖一般,不但能夠準確地測定發生震動物體的方位,當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例如大氣的冷熱、氣壓的高低、水的漲跌、流速快慢以及異常聲響的出現等等,這時魚感覺到後便會馬上產生反射性行為,使其活動和攝食狀態也隨著發生變化。測線與魚聽覺相互配合,完成魚的遊動、棲息、捕食和禦敵等生存技能動作。

人耳的聽覺範圍是每秒十六到兩萬個振動聲波,而魚類聽覺範圍隻有每秒三百四十到六百九十次震動聲波。所以說人的聽覺範圍要比魚大得多,但有些魚反應出對聽覺更敏感的現象,那是因為它們的遊泳囊和內耳中間有一連串的小骨刺。依靠這些結構,它們可以聽到高頻聲波。

聲音對人非常重要,相互交流幾乎全部靠語言聲音。對魚也同樣重要,魚也有交流,魚能彼此發出有力的叫聲,幾千米以外都能聽見。像有些魚通過磨牙發聲,有些魚靠摩擦鰭發聲,還有一些魚用鰾發聲,也有的魚敲擊肌肉振動鰾發聲。在長期演化過程中,魚發出的這些聲音賦予瞭固定含義,有的表示憤怒,有的表示警報,有的則表示要進行攻擊。這點像我們開車的老司機,大燈閃一下是用來提醒其他的車主綠燈亮瞭,可以通過瞭。大燈閃兩下是警告亂用遠光燈的車主,要開啟近光燈。閃三下是警告你前面有危險或你的車有異常,要當心瞭。

魚生活在水裡,聲音的震動聲波主要靠水來傳遞,一般來說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00m/s,在普通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水中聲音的傳播速度幾乎是空中的5倍,所以說魚接收到聲音的速度要比生活在空氣中的人類快得多。

魚對不同頻率的聲音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低頻率的聲音,會對魚有誘惑作用,但對於已聽習慣的聲音有趨向性,比如:投放飼料時的敲木盆聲,魚便會集聚過來。一般來說高頻率的聲音會使魚受到驚嚇,把魚驅走;低頻率的聲音,會起到聚魚作用

知道瞭魚的聽覺情況,我們釣魚人就要應用於實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我們在做窩時盡量不要手拋窩,有的釣友把窩料攥成大團,像打炮彈一樣投進窩點,旁邊釣友有的就會調侃——水面升高瞭,浮漂再往上推兩目。這樣一來容易把魚驚嚇跑,二來影響周圍釣友,所以能使用打窩器打窩的盡量使用打窩器。

二是岸邊的人不要頻繁來回走動,更不宜大聲喧嘩,要保持相對安靜的環境,尤其是野釣,更應註意環境的安靜。這也是很多釣魚人不願意在遊客來往多的地方釣魚的主要原因。

三是溜魚時,盡量防止魚在水中掙紮,應快速將魚拉到岸邊,而不要讓魚在水面掙紮著劃過。有的釣友喜歡讓魚在水表掙紮,激起浪花和水聲,得到快感,其實對釣下一條魚來說是很不可取的。

四是想利用拋灑窩料利用聲音誘魚的釣友,必須先清楚目標魚的習性和狀態,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向水中拋灑窩料,否則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誘不過來魚反而把魚嚇跑。我們誘魚的途徑很多,聲音誘魚也隻是其中之一,況且聲音誘魚並不是主要的誘魚方法,通過窩料和餌料的味型和狀態誘魚才是最有效的。

通過前面幾篇文章對魚的視覺、嗅覺、味覺的介紹,希望能給釣友們帶來幫助。寫完這篇介紹魚的聽覺文章也到瞭這次介紹魚相關特性的尾聲,很想聽到釣友們的建議和意見。歡迎大傢在留言區留言,共同學習和提高。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