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不咬鉤,餌料非唯一選擇

野釣最頭疼的事就是誘魚,魚不進窩,任憑技術再好、餌料再香也無濟於事。可是當你好不容易把魚誘進瞭窩,以為要狂拉爆護的時候,又一個頭疼的事出現瞭,那就是魚光在那裡吐泡泡,怎麼都不肯咬鉤,簡直急死個人。

野釣最頭疼的事就是誘魚,魚不進窩,任憑技術再好、餌料再香也無濟於事。

可是當你好不容易把魚誘進瞭窩,以為要狂拉爆護的時候,又一個頭疼的事出現瞭,那就是魚光在那裡吐泡泡,怎麼都不肯咬鉤,簡直急死個人。

窩裡有魚不開口咋辦?大多數釣友的反應就是餌不對,要換配方、換味型,於是一個小時開三團餌~

餌料確實有關系,但魚不咬鉤並非絕對是餌料的問題,建議大傢不要鉆牛角尖,一條路走不通何不嘗試換一條路呢?

有魚不開口?要想想是不是窩料打多瞭

窩料多不會死窩,隻是會延長發窩的時間,或者說延長魚開口的時間(這裡的“開口“指的是吃釣餌)。

一般情況下,窩料多點影響不會特別大,畢竟野釣還有那麼多小雜魚,窩料打下去小雜魚也是會消耗掉一部分的。

不過天冷就不一樣瞭,天冷小雜魚沒那麼多,加上鯽魚鯉魚的活性下降瞭,吃的也少瞭,所以窩料打太多的話它們一下子吃不完。窩料吃不完,不代表絕對不吃釣餌,但確實會降低吃釣餌的概率。

所以我個人建議野釣能少打點窩就少打點,後期補窩更得慎重。可萬一你要是忘記瞭,一不小心打多瞭該怎麼補救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等,等魚把窩料吃完,或者窩子裡的魚數量變多,那自然而然就能釣起來瞭。

還有一個辦法是釣窩邊,這一招釣大鯽魚、鯉魚比較有效,因為大魚都比較謹慎,不會一過來就跑到窩子中間吃餌。他們會先進行試探,確定安全以後也是從窩邊散落的餌開始吃起。

鯉魚就更狡猾,往往是吃一口就跑,過一會兒再來吃一口。

我們要是釣窩邊的話,反而會讓魚覺得是食物散落的碎屑,吃的比較放心。

有魚不開口,可能是水底有臟東西

水底不幹凈,餌料就有可能被掩蓋,導致魚找不到。魚找不到餌料,但又能聞到氣味、能發現餌料散落下來的霧化,於是它們就會各種找,氣泡就是這麼來的。

夏天我們主要考慮“醬層”,或者大量窩料以及一些食物腐敗後產生濃烈的氣味,導致魚不敢下底。

冬天醬層的問題不需要特別擔心,隻是冬季大多以釣草為主,而草區附近下竿風險是比較大的。因為水草不會順著你的心意長,有些地方你乍一看很好,但水底可能全是密密麻麻的。

這種情況下作釣就非常難,除非是魚比較多且活躍,餌料在下沈中就被截口,要是到底瞭基本就沒動靜瞭。

碰到這種情況,能換個釣位是最好的,如果你不願換釣位,那就隻能剪鉛皮瞭,讓浮漂的上牽力大一點,把餌料往上提一提(浮漂配合著往下拉)。

一般開始釣離底10~20公分就差不多瞭,這個沒有固定距離,主要看水草是怎麼長的,還是不中魚再釣淺。

天冷以後釣浮,線組盡量細一點,餌料也要柔軟細膩比重輕,這樣魚吃著才方便。

餌料該怎麼調整

餌料當然也是有影響的,那該怎麼調整呢,按照我的思路來的話,直接換成蚯蚓或者紅蟲,這在天冷時是很對路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

我有很多次這樣的經歷,掛餌料釣半天都不吃,換上蚯蚓馬上給口,口還特別兇!

天氣越冷,紅蟲的效果越是比蚯蚓好,因為紅蟲更鮮艷、個體更細、更有誘惑力!

如果你一定要使用商品餌,我個人建議是把餌料的味型放大一點點,這樣可以吸引魚的註意,其次是可以刺激魚開口。

之前我有寫文章說過,天冷釣鯽魚可以加“蛋奶”、“千裡香”之類的香精,就是促開口用的。

魚不吐泡泡也不代表沒魚

既然都說到這裡瞭,那就索性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對於大部分釣友來說,沒有那麼多專業的設備,所以對於“窩子裡有沒有魚”這件事,隻能通過浮漂有沒有動作、鉤子有沒有鉤到以及窩子裡有沒有魚星這幾點來判斷。

這三點確實可以參考,但未必準確,比如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沒有釣到或錨到魚、浮漂沒有一點信號,就連魚星也沒有一個,但把攝像頭放下去就能看見很多魚在那吃餌。

我的意思是,下次釣魚沒口,也可以試試文章裡提到的幾個方法,就當窩子裡是有魚的,隻是魚沒好好開口而已。

文章就寫到這裡,感謝大傢觀看。

最後再補充一句,換季的時候天氣變化比較大,這對魚的活動攝食都是有不小影響的,所以不開口也情有可原。

有可能你把所有能試的辦法都試瞭也無濟於事,別著急,這是正常的,而且你釣不到別人也釣不到。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6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