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釣魚者選擇鯽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鯽魚是自然水域中最常見的魚種之一,也是最受釣魚人青睞的魚種之一,可以說在野釣中釣鯽魚的人數是最多的,無論新手還是老手。

鯽魚是自然水域中最常見的魚種之一,也是最受釣魚人青睞的魚種之一,可以說在野釣中釣鯽魚的人數是最多的,無論新手還是老手。對我來說,不僅僅限於垂釣,寫作上也多圍繞鯽魚展開,例如鯽魚的習性、釣鯽魚的餌料搭配、釣鯽魚的線組選擇以及長竿短線如何釣鯽魚等等,保守估計三五篇文章中至少要提及一次鯽魚。而且據我觀察,釣魚領域中的其他作者也偏愛鯽魚。那麼問題來瞭,為啥鯽魚那麼“遭人恨”?新手要釣它,老手要分享經驗教別人如何釣它,夏天要釣它,冬天也要釣它,它咋那麼可憐呢?新手入門先學釣鯽魚,這一點似乎已經成瞭“規矩”我剛開始釣魚那會兒就已經聽人說瞭,要想學釣魚先從釣鯽魚開始,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你能把鯽魚給釣好,其他魚就都會釣瞭。當時咱啥也不懂,既然前輩們都說從釣鯽魚開始,那隻能照辦,於是就弄瞭隻3.6的手竿日復一年的釣鯽魚,從野河釣到野塘、從野塘釣到沙坑、從沙坑釣到水庫,釣到晚上做夢腦子裡都有幾條鯽魚遊來遊去,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導致後面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討厭小鯽魚(大鯽魚還是很喜歡,因為釣得少)。為啥盯著鯽魚不放,第一點是數量多、適應能力強正如文章開頭所述,鯽魚是最常見的淡水魚類之一,在國內的分佈極其廣泛,大到江河湖庫、小到溝渠坑塘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鯽魚還有食性雜、繁殖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生長快、抗病力強、對水溫要求不高六大特點,有瞭這些特性自然能夠在野生環境中占據一席地位。當然瞭,也正是因為數量多、哪都能見到、什麼時候都能開口吃食的原因,才吸引瞭那麼多釣魚人。自然水域的整體情況本來就是水廣魚稀,而一個人想要學習釣魚肯定先得找到點信心才行,你讓他去守青魚草魚,估計連魚鱗都還沒見到就已經放棄瞭。第二點,不同體型的鯽魚能帶來不同的垂釣樂趣鯽魚本身就有聚群的習性,個體越小群體越大,所以釣小鯽魚經常能夠體驗連桿、雙飛甚至爆護的快感。釣膩瞭小鯽魚就釣大鯽魚,大鯽魚的垂釣難度要比小鯽魚高,也就是說更有挑戰性,對於一些有經驗的老釣手來說,比別人釣到更大、更多的大鯽魚也不失為一種自豪。冬天,其他魚很少出來覓食,但鯽魚一樣會開口,而且在極寒的天氣中釣到大鯽魚的概率反而會更高,運氣好甚至還能連桿,想想大鯽魚連桿是件多麼刺激的一件事。我剛去杭州的時候,一釣友和我說,前兩年野河的資源更好,冬天零下幾度一群人盯著寒風釣鯽魚,腿都凍麻瞭還不願走,於是就撿堆柴火放旁邊燒,我真的特別好奇究竟這魚情是好到瞭什麼程度,才讓人如此不舍。第三點,釣鯽魚的講究多,更值得挑戰並不是說鯉魚草魚好釣,隻不過是鯽魚這樣小體型的魚種講究更多罷瞭,大魚主要是狡猾,不輕易進窩,但隻要進瞭窩肯吃餌,你的浮漂鈍點、魚鉤大點、餌料狀態差點沒那麼關系,甚至還有幫助。但鯽魚不行,如果你鉤子大瞭一號、浮漂吃鉛量重瞭1克、餌料搓的大瞭點,就會影響入口性,從而減少中鉤率及總體的漁獲。這一點我相信隻要你不杠,應該是能理解的,即使不談這些輔助的裝備,光從浮漂的信號上也是釣鯽魚復雜的多。大魚嘴巴寬、吸食力量大,一吞即入,隻要你不頻繁起竿,釣中它的幾率還是挺高的,坐等黑漂就行。但釣鯽魚的時候,可能錯過一個小頓口、一個陰口,就錯過瞭一條魚。有人釣友可能會吐槽:胡說八道,我釣鯽魚明明都是黑漂、大頂漂,哪有什麼陰口、小頓。這是因為你的線組配置不合理或其他的一些原因導致釣得太鈍瞭,以至於過濾掉瞭很多信號其中也包括中魚的信號,隻有等魚拖著鉤跑浮漂才有反應,如果你釣靈一點也許能比現在的漁獲多很多。鯽魚屬於中小體型魚種,所以在垂釣中面臨的挑戰會比釣大魚更多,比如常常有小雜魚來鬧窩,想必這個事情是很多人都頭疼的。釣鯉魚可以掛個玉米、番薯,釣草魚可以掛小麥、桑葚、玉米,釣青魚則掛螺螄、顆粒,而釣鯽魚尤其是小鯽魚,商品料的效果遠遠好於這些東西,再怎麼樣也得掛根蚯蚓吧,而這些剛好又是雜魚喜歡的。想要在雜魚中“智取”鯽魚,就得用到一些特殊的線組或釣法,而且心態也要調整好,否則目標魚還沒進窩先被雜魚鬧瘋瞭。從這方面講,釣鯽魚面臨的挑戰確實比較大。最後,從味道上講鯽魚的肉質還算鮮美,烹飪方法也很多就拿鯉魚來對比好瞭,有些人不愛吃鯉魚,所以也懶得釣,感覺就在浪費餌料一樣,但鯽魚不同,它的肉質要比鯉魚鮮美,做法也多,就算自己不愛吃,煲個湯給小孩補補腦、哄哄老婆也是極好的,以便下次能順利溜出來,你說對不?不知道各位是否喜歡釣鯽魚,歡迎留言評論說出你對釣鯽魚的心得。【作者簡介】:小飛,一個90後釣魚愛好者,希望用文字記錄垂釣的美好、把心得留給需要幫助的人,歡迎漁友們關註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7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