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冬天的鯽魚愛紮堆,為什麼釣個二三條卻沒口瞭?

鲫鱼属于小体型鱼种,平常比较喜欢集群活动,尤其是天冷水温低的时候,往往都是扎堆的,意思就是说要么就钓不到,要么一下能钓很多条。这一点我相信很多钓友都知道,但是呢,在实际作钓中往往不是这样的,很有可能一个窝子你只能钓个一条两条,然后就没口了,

本文共計1906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8分鐘。

鯽魚屬於小體型魚種,平常比較喜歡集群活動,尤其是天冷水溫低的時候,往往都是紮堆的,意思就是說要麼就釣不到,要麼一下能釣很多條。

這一點我相信很多釣友都知道,但是呢,在實際作釣中往往不是這樣的,很有可能一個窩子你隻能釣個一條兩條,然後就沒口瞭,可能要過好久才又能釣一二個。

這個事不少釣友都反映過,所以可以確定不是個例!那到底是為什麼呢?我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幾條原因供大傢參考。

第一個原因是窩點魚不多

這是關鍵原因之一,打個比方,窩子裡有十條魚,那你有可能釣一二條也有可能釣十條,但如果窩子裡隻有一二條,那最多就隻能釣一二條,這個很好理解吧。

有釣友可能會問:冬天的魚不是紮堆的嗎,不應該是一大群一大群的嗎?

很多釣友其實把這句話理解錯瞭,準備地說應該是:冬天容易出現魚紮堆的現象,就是說天冷水溫低的情況下,魚也會像人一樣“抱團取暖”,紮堆的情況比較普遍,但並不是說冬天的魚一定紮堆!

而且魚的體型不一樣,群體也不一樣,越小的魚相對來說群體越大,比如一二兩的鯽魚可能是十幾條、二三十條一群,但半斤的可能就是七八條一群,再大一點到瞭七八兩的個體,群體就更小瞭,變成瞭二三條一群。

第二個原因:天氣不好魚不愛開口

一個窩子釣不多,隻有兩大原因,一是窩子裡壓根沒幾條魚,或者根本就沒魚聚起來,你釣的不過是幾條過路魚。另一個原因是窩子裡有魚、魚很多,但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不開口。

其中天氣的原因是最主要的,比如有些釣友肯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降溫天魚狂口,正在那裡連桿呢,可能一陣風吹來突然就沒口瞭,可能下瞭點雨突然沒口瞭~

正常情況下我們釣魚是看不到水底情況的,隻能通過浮漂的信號、上魚的速度來判斷水底有沒有魚、魚多不多,但這樣的方法並不準。這兩年通過攝像頭的觀察,我發現因為天氣等原因造成“有魚不開口、魚很多但釣不多”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我也有提過。

比較糟糕的是如果是因為天氣造成的不開口,很難通過餌料、釣法來解決問題,隻能“等”,可能突然開口瞭也說不準。

這也很正常,有時候白天太陽大、溫度高,魚離底不吃食,就在窩邊轉,可能偶爾下底吃幾粒米,但到瞭傍晚,時間點到瞭,魚陸續下底瞭,就開始狂口~

第三個原因:沒釣對位置

這個原因是很多人忽略的,但卻真實存在!夏秋季節這種現象並不是很多,因為天熱魚活躍,它會在窩點附近遊來遊去,咱們釣窩中間也好、釣窩外面也好,都能釣到。

天冷就不一樣瞭,天冷魚的覓食積極性不高、又不怎麼愛動,有時候就趴在窩子裡不動、甚至連窩料都不吃,這個時候你的釣餌要是丟準瞭,就丟到它附近,稍微等一等、逗一逗,可能就釣起來瞭。但要是丟窩子外面,魚兒明明看見瞭也不一定會遊過去。

所以天冷瞭以後我一直強調窩子要做準一點,另外窩料還要少。因為窩料要是多瞭,它們就更不會理鉤上的釣餌瞭。

冬季春季釣鯽魚,我比較推薦的是搓餌做窩,窩料配置之前分享過,采用粉餌和酒米結合的方式(比如麝香底窩+酒米),可以2:1也可以1:1。少加水、略微打揉,然後搓小餌掛鉤,抽個七八竿就行瞭(搓大餌抽個三五竿就可以),這樣窩子打得準、又不會把魚餵飽。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是“驚窩”瞭

本來窩子裡魚挺多、它們也願意開口,但中魚後遛魚動靜太大或者脫鉤跑魚,就容易驚窩嚇到其他的魚。

往往是水質清、水淺、釣魚人多或者經常電網的地方,更容易出現這種驚窩的情況。

當然瞭,一般情況下不會一下子把魚都嚇跑的,即使嚇跑瞭,也跑不遠,稍微等一等,它們覺得沒危險瞭就會回來。

但如果三番五次的驚窩,那就不一樣瞭,每一次驚窩,魚都會跑的更遠、同時回來的時間也會越長,次數多瞭、或者頻繁操作失誤驚嚇到魚,就可能徹底死窩。

拿跑魚來說,跑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連續跑魚、跑大魚,那才是最要命的!

當你感覺驚窩瞭,不要去抽頻率、也不要盲目補窩,最好的辦法是啥也不幹、等一等,等魚回到窩子裡、放下警惕後再釣,再釣的話一定要謹慎點,寧求穩不求快!

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助到大傢,看到最後的朋友記得點個贊哦。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7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