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竿串鉤技巧:高效釣魚法

一、餌鉤跟著水溫走

垂釣實踐表明,魚獲的多少是各種因素的綜合效應,水溫高低就是影響魚獲的重要因素之。隆冬釣不到魚、盛夏魚難釣,以及氣溫水溫突然大幅度升降的日子無魚問鉤或收獲寥寥,主要原因就在這裡。在自然水域中,魚類經常通過自我調節體溫和“冷找溫、熱找涼”的遊動,使自己的體溫同水溫保持一致,相差不過0.5-1度。春秋水溫不高不低,相對穩定,符合魚類的適溫範圍時,小幅度變化對魚的生活影響不大;但早春、晚秋、初冬和日夜溫差大時,一兩度之差可能就是魚攝食與停食的臨界點。夏天烈日烘烤,上層水溫比下層高,魚會潛入深水區“避暑”;冬天表層水降溫快,密度大下沈,整個水體溫度下降,而底層水卻因地溫略高,仍有魚活動,故淺水岸邊釣不到魚,在深水區卻有收獲。海竿串鉤比手竿的活動空間大,選擇深、淺、遠、近都比较方便,根據具體情況掌握好深淺度,使串鉤跟著水溫走,將餌鉤送到魚適溫的深度和泳層,當然會有嘴饞的魚上鉤。

二、橫臥流水多攔魚

過去使用串鉤時,只註意遠投釣深水和流水的緩急交匯處,有時甚至是拋到哪兒釣哪兒。有一次在黃河裡用串鉤,發現橫臥水道上魚率高,就有意識地將三組串鉤橫攔水道,果然魚獲比隨意拋投多瞭三分之一。這使我聯想到一個問題:魚類有涸遊的習性,因為逆水而上容易把握方向,可呼吸更多的氧,而且張嘴就能吃到食物,還可能遊到理想的水環境,不致於因橫遊阻力大被急流沖到危險的地方。串鉤通常綁四枚鉤,延長線1.2米左右,若幾組串鉤同時甩出,十幾枚鉤呈梯形橫攔水道,必然增加鉤餌同魚兒接觸的機會,上魚率高也在情理之中。受流水釣的啟發,後來我在靜水湖庫中使用串鉤,常將鉤餌橫投到離岸10—15米遠的魚洄遊的路線上或主航道的支漢、大水面的溝灣相連的瓶頸處,側重攔截過路的魚,也不同程度地起到瞭提高釣績的作用。

三、底浮兼顧收獲大

一般來說,拋出的串鉤多為臥底鉤,以釣鯽、鯉或其他底棲魚類為主,必要時也可以浮釣或底浮兼顧。比如將前面的鉤裝顆粒餌或玉米粒,後面的鉤裝青草,拋鉤後把較長的竿插在較高的位置,提高竿線的仰角,串鉤入水後必然是前面重的鉤餌落底,後面輕的鉤餌上浮,底浮兼有,可釣不同泳層的魚種。我用這種辦法,曾在多種魚共存的釣場分別釣過鯉、鯽和草、鯿。

四、加個餌團上魚快

串鉤通常只裝釣餌,為了使分散的魚盡快向餌鉤的落點集中,縮短等魚上鉤的時間,也可以用誘餌聚魚。釣者的做法是: 1. 在串鉤的鉛墜前增加一個爆炸鉤,裝腥香的廣譜餌料,誘釣合一; 2. 在幾枚串鉤中間加個類似爆炸鉤的彈簧,按對象魚的口味裝誘餌; 3. 用蚯蚓裝鉤時,蘸液體或粉狀香餌,增加釣餌的誘魚效果。這樣做,聞昧而來的魚多,等魚上鉤的時間縮短。不過,在小雜魚多的釣場很容易招來小魚鬧鉤,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五、精力集中不空鈞

串鉤入水後,釣手盡量不要離開釣位,眼要留神竿和線的動態,耳要註意鈴聲,有下列情況之一都要及時作出反應。 1. 竿梢輕微晃動,通常是魚在試探、品嘗,也可能是小魚啄食,宜繼續觀察後續動作; 2. 竿尖抖動或響鈴又立即復原,多為魚攝食被刺後吐鉤,一旦有重復動作,提竿可能中魚; 3. 竿尖連續“點頭”響鈴,幅度達4~5厘米,提竿十有八九有魚; 4. 竿抖動、搖擺幅度較大,甚至竿彎腰,多為半斤以上的魚中鉤,若收線中有受力不均的感覺,是雙魚拉線; 5. 竿抖動後鬆弛,是中鉤之魚朝釣位方向遊動,立即收線可上魚,收遲瞭魚會吐鉤; 6. 拋鉤後較長時間毫無反應,可能是餌鉤附近無魚,也可能是小魚蠶食餌料未牽動釣線或釣組落在雜草中,應收線重拋; 7. 如果在有浮草、雜物漂流的急流中施釣,發現竿體緩緩下壓、彎腰,多為釣餌被水草雜物纏繞所致,應輕而有力地提竿收線,防止折竿斷線。

六、事半功倍在時機

串鉤的效果是同時機緊緊相連的,早春魚類常在深水棲息地附近活動,很少到淺水岸邊洄遊,將串鉤拋到有魚的場所,鯽魚很可能頻頻上鉤。春末夏初,農民澆水,小型湖庫往往大幅度落水,魚類紛紛向深水區收縮,正是拋竿串鉤大顯身手的時候:夏天高溫下許多魚晝伏夜出,用串鉤夜釣,碩果累累。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