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魚的生態與垂釣技巧
銀魚,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的是那透明如絲、閃爍著銀光的魚群。在珠江、長江的入海處,以及太湖、洪澤湖、巢湖、洞庭湖等淡水湖裡,都能看到它的蹤跡。這種鮮为人知的魚類,俗稱面魚、面丈魚、面條魚、殘膾魚,屬於鮭形目,銀魚科。它們的體細長,呈現白色,頭平扁,兩頜和口蓋具銳利牙齒,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潤透明。它們主要棲息於近海、河口或江湖淡水中的上層,給人一種神秘而美麗的感覺。
洄遊與產卵
銀魚是一種生長在海水裡而在淡水中產卵的洄遊性魚類。每年三四月份,這些小精靈會從海洋到河口產卵,親針產卵後即自行死亡。受精卵隨著水流漂到近海裡孵化、發育、生長,第二年依舊進行生殖洄遊。這樣,每年春季在海口地區就形成瞭銀魚的魚訊。也有些銀魚逆流而上,進入淡水湖生活,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垂釣技巧
垂釣銀魚的釣組,應小巧玲瓏。最好選用彈性好的軟梢手竿,竿長一般應在3.9~6.2米之間。釣線要細,一般采用直徑為0.104毫米的優質尼龍線,線與竿應等長。釣鉤要小,一般采用國產521~523號釣鉤,日本產的伊勢尼1~3號釣鉤也可選用。浮漂的浮力不宜過大,一般選用日本或臺灣生產的風漂為佳。鉛墜與浮漂的配比應特別講究,因為銀魚屬上層魚類,需要釣浮或半浮,這就需要使浮漂的浮力略大於鉛墜的重力。如果鉛墜過重,釣餌勢必要沈入水底;如果鉛墜過輕,浮漂就難以在水面站立。
垂釣銀魚的魚餌,應以腥臭型餌料為主。稻糠、麥麩發酵以後,可做為誘餌。撒誘餌應采用\"最小多投\"的原則:即每次投撒一小把,每間隔半小時即投撒一次。釣餌一般選用紅蟲、蚯蚓、蛆蟲、沙蠶等動物性餌料。也可使用面食,不過應在面食裡添加南極蝦粉。將面食搓成半個綠豆大小,掛在鉤尖,效果頗佳。
垂釣季節與魚訊
暮春是垂釣銀魚的黃金季節。這時,銀魚經常群遊於水面,行動迅速,異常活躍。垂釣者應抓住時機,眼疾手快,幹脆利索,往往能夠連竿上魚。這種魚由於魚體透明,所以一般從水的波紋上識別魚訊。一般在沒有魚訊的情況下投擲誘餌,當發現魚訊後就應緊緊垂釣。
另外,也可采用鐵錨組鉤拖拉釣法。選用小號鐵錨鉤三枚,用細鋼絲作腦線,固定在母線上。母線下端縛一小號棗型鉛砣,使三枚錨鉤三叉分開。錨鉤上不用掛餌,采用硬梢輕便手竿,水線應與釣竿等長。在魚訊到來之時,垂釣者將釣組擲出,反復在水域中上層拖拉,往往亦能連竿上魚。
銀魚的收獲與保存
銀魚個體雖小,但如果垂釣得法,行之有效,往往能得到豐厚的收獲。值得註意的是,銀魚體小、柔弱。釣獲的魚難以成活保鮮。這就需要攜帶冰箱,隨時將釣獲的銀魚冷凍起來。也可攜帶小壇缸,放些食鹽,隨時將釣獲的銀魚醃漬起來。享受垂釣樂趣的同時,也要注意愛護自然資源,做到合法、有節制的捕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