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渠野釣進階技巧:釣魚人2號秘籍

  釣魚人啊,你若是想在溝渠野釣中獲得滿滿的收穫,那麼對於窩點的選擇,絕對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問。特別是在野外的環境下,這對於你釣收獲的影響可是大大的,這可需要你多年的積累經驗和一位老釣手的指導。

  那麼,何謂一個理想的窩點呢?在野釣的過程中,如果能有三五個魚兒會上鉤的好窩子,那可是夢寐以求的。但是,能否選擇到這樣的窩點,並且對魚性的認識,這就需要你對所釣的魚類有充分的了解,要清楚它的食性和習性。只有充分了解了魚的習性,才能尋找到它棲身的場所和覓食的活動區域。否則,你將無法釣到魚。

  所以在釣魚前,你必須先確定你要釣哪種魚。然後,根據這種魚的習性來選擇釣點,再根據它的食性來選擇誘釣餌。以溝渠為例,大多數情況下魚頭會比較稀疏,那麼如何針對這種情況呢?我曾向《釣魚》雜誌社的李洪生先生請教,他認為使用“廣種薄收”的釣法和走釣是最有效的。

  那麼,“廣種薄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多選擇窩點,多用誘餌,多做窩。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個窩點都有魚,所以一次可以撒上二三十個窩點,然後再選擇有魚的窩點去釣,這樣總會遇上幾個有魚的窩點,每個窩點都能釣上幾條魚。

  這確實是一個很明智的方法。但是,有利必有弊,這個做法的不足之處就是運動量太大,誘餌的使用量也很大。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揚長避短呢?我經過一番思索,發現了一個不是規律,但是確實存在的現象:凡是上魚的窩,就是經常有魚,而不上魚的窩,就是沒有魚。基於這個現象,我對“廣種薄收”的方法做了一些改進。

  改進後的方法是:還是像過去一樣選擇窩點做窩,但是施釣時卻有針對性。對於窩點無魚或者沒有魚活動跡象的窩點,一概放棄。而對於已經上魚或者經過證明有魚活動的窩點,我們就把它作為主要的重點對象,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減少了來回跑動的運動量。

  具體的方法是:確定塘口後,可以沿著河岸選擇窩點,對可能有魚的地方依次打上數個窩點,在組合等待發窩的時候,不妨有預見性地再去打幾個窩。第二批窩點打好後再去第一批的窩點釣依次釣。

  這樣組合釣組和第二次打窩就在等待發窩時間內,至少可以節約半個小時。第一輪試釣後,就可以確定窩點的優劣。對有上魚的窩點,可以考慮補餌續。對無魚上鉤的空窩,毫不可惜地棄之,不再補餌。若是感覺留下的窩點不多,可以按上述的方法再打幾個窩點進行篩選,直至感到窩點足夠為止。

  溝渠野釣一般有4~5個上魚窩就已足夠了。如果聚魚速度太慢,窩點還可多點,只不過要記得,並非越多越好,太多反而會浪費誘餌。

  這種“廣種薄收”之法,主要是對多釣獲有很大的幫助,然后可以節約時間。有些釣友雖然也採取了這樣的方法,但往往不能果斷地舍取。對於這種“廣種薄收”方法,一定要善於舍取,否則你就會受累。對於不上魚或者沒有出現有魚跡象的“废窩”,要果斷地放棄。不要主觀地常舍不下“空窩”,窩點不上魚的原因很多,總之要果斷棄之。

  今年春天,我和幾位釣友在南京永豐鄉楊柳莊的灌溉渠裡釣魚。由於此前我知道這裡的魚頭較為稀疏,所以就採取了“廣種薄收”的做法,一下子用小米打了七個窩子。休息了半個小時後,又去附近的另一條溝裡打了七個窩,但一條魚還沒釣上就打了這麼多的窩子,惹得來的幾位懸墜釣友,對我不斷地冷嘲熱諷。我卻視而不見,依然我行我素。打窩後的40分鐘後,我才開始釣魚。

  結果,釣了40分鐘,只上瞭3條魚。同去的懸墜釣手也沒有釣上。於是,我給上魚的窩補瞭一點誘餌去釣後打的七個窩子,很快在後打的窩子裡,我釣上瞭近10條魚。此後,我並不滿足,繼續沿著小溝又打了七個窩,一天中憑著這21個窩子共釣上50~100克的野鯽69尾,總重近4千克。看著我頻頻上魚,那幾個取笑我的釣友,急忙地四下去選擇釣點,但終究因悔之晚矣,錯誤過瞭上魚的時間,他們三人總和也不及我。

  原因何在?正是我採取的“廣種薄收”策略,應對了小溝渠中魚頭稀疏且不集中的魚情。所以才有上述的成績。但我知道這樣做是具有一點共性和必然的,絕不是偶然的個案。此後的釣魚,我都用此種方法,釣獲都勝於定點死守的釣友。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