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溝渠野釣技巧:提升垂釣效率的第三篇指南

咱們在精養塘跟養魚池裡釣魚,一般都愛用守釣法,這法子效果還是挺不錯的。因為精養塘裡魚的密度高,對釣者來說,魚兒出現的機會比較穩定。但在溝渠裡釣魚,要是還是這麼一個窩點一個窩點地守著,恐怕成為空軍的概率就挺高的。為啥呢?因為溝渠裡魚兒的密度比精養塘低多了,所以“守株待兔”這招在溝渠裡就不太适用了。由於魚情的水情不同,溝渠釣魚跟精養塘釣魚本質上還是有挺大差別的。所以,溝渠釣魚得有適合溝渠水情和魚情的釣法。

溝渠裡魚兒不密集,這是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關鍵是要選擇一個正確的釣法,針對溝渠的特點,有的放矢地拿出有效的釣法。溝渠釣魚“廣種薄收”,得多打窩點。過去常用的釣法大多是“跑馬釣”,第一個窩點跟第二個窩點有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距離。所以有人說這是種“跑腿的釣法”。實踐證明,這種釣法對溝渠釣魚還是挺有效的。每一個窩點守上分鐘鐘,有魚就守著,沒魚就走。或者憑著經驗看窩點裡有沒有魚的跡象,輪流換窩點釣。這種釣法很有效,但體力消耗挺大,特別是不適合身體條件差的人,尤其是上了點年紀的老人。原因是釣一整天,走的路比守窩的時間還長。如今有人動了動腦筋,在“跑馬釣”這招上做了點改進,把它更新成“走馬觀星釣”。這種釣法跟“跑馬釣”差不多,主要就是節省時間,增加針對性,對有魚的窩點多花點時間,對沒魚的窩點就不浪費時間,減少盲目性,對提高釣獲率還是挺有幫助的。

怎麼判斷窩點有沒有魚呢?這不是件難事,只要往窩點裡看一眼就差不多能知道了。一般來說,只要發現窩裡有魚星,就能感覺到魚已經進入窩點了。雖然其他水生動物也可能會泛氣泡,但還是能從移動和靜止上區分出來。我們可以根據魚星判斷出魚的大小、類別和數量。除了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從其他條件來判斷魚的大小、多少和類別。比如,水色的透明度和水面上的魚花,這些都是判斷魚是否進窩的依據。溝渠的水大多比較淺,通常在60~90厘米深,一旦有魚進窩,水色就會發生變化,或是水面上蕩起漣漪,水草晃動等現象,有了這些現象,就等於為我們提供了有魚進窩的線索。不僅可以判斷出魚的大小,還能判斷出魚的多少。

由於溝渠裡魚兒不密集的特點,使用單一的釣法並不能十分奏效,適時地變換釣法很有必要。特別是在窩點中有魚星,魚不肯咬鉤的情況下,要積極主動地變戰術。利用傳統釣使用固態餌的優勢,拖拉鉤餌增強誘惑力,逗引魚發現鉤餌,直到魚咬鉤為止。當然魚情不是不變的,它會隨著季節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在早春的季節,由於受到溫差的影響,魚特別容易上浮。這時就應該以釣底浮為主。傳統釣底浮實際上很好控制的,通常只需要適當地掌握好鉤餌入水的時間和從水表到水底的過程,把鉤餌始終出現在魚的視線範圍內,給魚製造發現鉤餌的機會。具體的做法就是鉤餌一入水,就使它懸浮在釣點的上方,來回拖拉幾次,再讓鉤餌緩緩地落下,這樣做可以擴大所釣魚種的範圍,不但可以釣底層魚,還可以兼得上層魚。2005年11月9日,南京遭遇首次寒流的那天,筆者在郊外的一個過水溝釣魚。當時想釣鯽魚,窩也打了不少,釣了一個上午也沒有上幾條象樣的魚,溝渠邊其他的人釣得也不行,我猜測可能是溫度影響的原因,於是我利用“走馬觀星釣”法,只要發現窩點中有魚星,將就沈鉤底釣改成懸浮釣,立竿見影地奏效了。咬鉤的不僅有白魚、餐條,還有我想釣的鯽魚。這一個戰術的改變,為我擺脫了當“空軍”的尷尬,釣獲自然會比其他人更多些。

筆者釣了多年的魚,也發現了不少現象。所謂的高手就是他的個人應變能力強,能夠針對不同的水情魚情適時變化策略,采取不同的釣法。一旦釣法正確,釣餌對路,釣獲好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本質上講,“走馬觀星釣”和“走馬釣”又是進步了一步。因為它節省了時間,增加了針對性,減少了盲目性,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我們要學會因地制宜呢。中國釣魚人網整理提供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