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釣法:如何垂釣鯽魚?
一、鯽魚的特性與垂釣技藝
谈到釣魚,就離不開鯽魚。要想在自然水域釣取鯽魚,就必須瞭解它們的特性,並掌握一定的垂釣技藝。
一、鯽魚的特性
鯽魚,鯉科鯽屬,古時稱脊和鮒。南方稱喜頭,北方稱鯽魚,欲稱鯽瓜子。全國各地水域幾乎都有它的蹤跡。鯽魚的特性歸納起來,最突出的有以下三點:
- 適應性強、繁殖率高。鯽魚耐冷熱、耐低氧、抗汙染,其他魚很難適應的水域,鯽魚仍能存活。水溫15~25℃時,是最佳生長期,氣溫在10℃以下和30℃以上時,仍能攝食。隔年的鯽魚即能產卵,懷卵量大鯽魚可達10萬粒,小鯽魚也可千枚左右。從春到秋,只要氣候水溫合適,它們就會不斷甩仔。
- 戀草喜合群。因水草周圍餌料豐富、氧氣充足和隱蔽性強,雜草叢中和蒲、葦之間就成瞭鯽魚最喜歡成群結夥嬉戲、覓食和躲藏的地方。鯽魚每群大小相差不多,並有一定的區域性。它們溫和膽小,害怕驚擾。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深水或草叢躲藏起來。“釣魚不釣草,多半瞎胡跑”,就是根據鯽魚戀草這一特性流傳下來的漁諺。
- 食性雜。從昆蟲到水藻,從葷食到素餌,無一不食。隨季節和水溫的變化,其食性亦有側重。總的說,天氣冷水溫低,它們喜食紅蟲、蚯蚓等葷餌;天氣熱水溫高,它們則愛吃各種面團等素餌。基於鯽魚的上述特性,其他魚類厭食期的季節性都很明顯,而鯽魚則是一年四季均可垂釣,只不過上魚率有高有低罷了。
二、垂釣技藝
漁諺講:“釣鯽有三巧,竿軟線細鉤子小”。在自然水域所用釣具只須具備這三點,即可釣到鯽魚。
釣組組合應做到靈敏。重要的是漂、墜和鉤的搭配要恰當。
觀漂。一般講,鯽魚吃食時的動作是低頭翹尾、吸進吐出,反覆2~3次後,覺得餌合乎口味無異物時,才抬起頭平身含餌遊走。反應在浮漂上是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微動,然後浮漂徐徐上浮,即常說的送漂。由於鯽魚大小不一,水域環境有異,它們咬鉤後具體反應在浮漂上的漂象,大體有以下5種:小送漂、大送漂、顫漂、悶漂和走漂。快而低的小送漂絕大多數是小鯽魚,慢穩而高的大送漂是大鯽魚。這兩種是鯽魚吃食和吞餌後的基本和主要的漂象,其他如顫漂、悶漂和走漂並不多見,但也不是沒有。如不隨時加以註意這三種少見的漂象,往往會失掉釣取大鯽魚的機會。
提竿。提竿是決定上魚率高低的關鍵一環。看似輕而易舉,舉手之勞,但它的技術性極強,其關鍵是在觀漂準確的基礎上,要掌握好“不早不遲”這個火候。“不早不遲”這個時機大約只有0.1~0.2秒,竿提早了晚瞭都不行。早了,鯽魚剛剛含餌在唇;晚了,魚已吐鉤或即將吐鉤。這種時候提竿,不是提空就是掛掉嘴中的一塊肉或掛掉嘴圈。尤其糟糕的是,魚在窩中脫鉤或魚已被提上水面又掉入窩中,會把窩裡其它的魚驚散,造成長時間窩中不來魚。準確的提竿時機應是鯽魚已把餌鉤吞入口中在未吐出之前的一剎那,漂象是上送由快到慢幾乎欲停的一瞬間即時提竿,中魚率才會高。否則,必然失敗多於成功。另外,應註意的是:竿尖硬,提竿應稍輕;竿尖軟,提竿幅度應稍大。用葷餌蚯蚓時,提竿宜稍遲;用素餌面食、提竿宜稍早。冬季和早春季節,提竿宜稍早;進入四五月份以後,提竿可稍遲。使用軟腦線或長腦線,提竿應稍早;使用硬腦線或短腦線,提竿宜稍遲。…… 提竿看似簡單,但在實際垂釣中如何掌握分寸和火候,卻很有學問。如漫不經心、毫不在意,就會造成“鯽魚咬鉤勤,上魚並不多”的後果。
三、釣具選擇
釣具選擇對垂釣鯽魚也相當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釣具選擇建議:
- 釣竿:選擇硬度適中的釣竿,既能承受一定的拉力,又具有较好的彈性。
- 釣線:釣線的粗細要根據水情和魚類的大小來選擇,一般為0.3~0.6毫米。
- 鉤子:選擇適合的鉤子,一般為1~3號鐵絲鉤,鉤子要尖銳,方便鯽魚吞鈎。
- 餌料:根據當地的水質和魚類的喜愛,選擇適合的餌料,如蚯蚓、紅蟲、麵團等。
四、垂釣環境選擇
鯽魚喜歡在水草周圍活動,因此選擇有水草的地點垂釣會有較高的成功率。以下是一些建議:
- 選擇水草茂盛、深淺適中的地方。
- 選擇水域中隱蔽處,如樹蔭下、巖石旁、樹樁等。
- 選擇水底平穩的地方,避免釣到險險的岩石。
五、垂釣時應注意的事項
垂釣時,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 不要揚塵土或做出大的聲音,以免驚嚇鯽魚。
- 不要將釣竿伸得太遠,以免與其他釣者發生干擾。
- 不要將釣具丟到魚類繁殖區域,以免破壞魚類的生態環境。
- 不要將釣到的魚放回水中時過於粗暴,以免傷害魚類。
垂釣鯽魚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經驗。只有了解鯽魚的特性,選擇合適的釣具,掌握垂釣技藝,並注意相關的事項,才能在自然水域中釣到滿滿的鯽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