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魚的垂直遷徙之謎:為何它們選擇層化生活?
三趨因素
1、趨溫:
早春、仲春,晚秋、深秋這幾個時節,水溫低,這就是底棲魚逐溫上浮的典型季節。當日平均水溫在10度以下時,早晚氣溫相差越大,晴朗天氣下陽光照射,上下水層溫差就會越明顯,這時鯉鯽就會集群逐溫上浮,或者尋找相對安靜隱蔽的草叢、淺灘、角落等地方藏起來“曬太陽”。除了水溫過低、水質過清的情況外,上浮的魚對“過路餌”會有“截殺”反應;草叢、淺灘和角落處的趨溫魚一般對送到嘴邊的食物也不會拒絕。
在養殖坑塘,人為補水也是一個因素。如果是汙染河水補進坑塘,會造成魚類停食;機井涼水大量補充,會積於底層,在水溫不太高的季節,會導致魚兒逐溫上浮或集群轉移。
2、趨氧:
暮春、整個夏季、乃至秋季高水溫期,如果水域底層的溶氧低於魚的耐受底限時,鯉鯽均可能離底上浮。大家知道,水溶氧的分佈以水表層最多,然後隨水深遞減。水溶氧多少與氣溫水溫、天氣氣壓、水質肥瘦乃至空氣濕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氣候條件與水體環境不同,也就導致了鯉鯽離底上浮時間和程度上的不同。
比如:夏秋水溫較高季節,如果趕上雲層很厚的陰天,再加上水體較肥,底層溶氧條件不好,則鯽鯉清晨就難免先後離底,底層吃口不好或干脆沒有,多數是由此原因造成。隨著水體溶氧條件加劇惡化,鯽鯉上浮程度越高。某些陳年老塘肥水域,當能見到鯽魚浮頭時,說明已經接近其生存限度!較輕微的缺氧浮頭情況,飛鳥經過或人為聲音等,還能促使魚群產生下潛逃避反應;如果連驚擾也不能“嚇沈”它們時,則就是“翻坑”的前奏了。肥水域魚難釣,原因多是缺氧離底造成。平時,找相對淺水,或專門尋惡劣天氣出釣會有收獲。
3、趨食:
A、人為趨食變層:懸墜釣法為加快垂釣速度,在有一定密度保證的前提下,利用輕比重霧化粉餌,可有意識地引導鯽鯉逐步上浮,定層釣取,便是最明顯的證據之一。懸墜底釣時,由於鉤餌的霧化作用,逐步被動引魚離底,擡頭接口和下層截殺情況也都常見。
B、自然趨食上浮:傳統釣中有一種戳拱釣法,是在較大面積浮草叢中不用浮標,觀察逗釣在浮草下拱草覓食的鯽鯉等魚,算是一個底棲魚自然變層趨食的例子。
C、誘導趨食上浮:海竿飛浮鉤酸餌釣鰱鳙,有時會有大鯉魚上鉤,其中不能排除長時間條件馴化,鯉魚適應酸食味道後,誘導上浮趨食的因素。
養殖塘定點定時“鳴金”餵飼料,每當聲音響起,則餵食臺附近的魚便會立刻上浮追食爭搶。
D、多餘思考:懸墜底釣時,如果一味地追求且不分階段地利用鉤食霧化的誘魚作用,又沒有掌握好比重配合,再加上風浪水流拋竿失準等原因,人為無意識地引散魚群,應該盡量避免。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