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鯰與鱸魚:浮釣技巧之線組配置

釣慢魚時,我們常說要倒拉牛,而釣快魚則看好極碳線。這裡,我要和大家聊聊浮釣技巧中的線組配置,特別是針對胡子鯰和鱸魚這兩種魚種。

先來說說搓餌釣浮。這種釣法在提竿時,魚一竄就可能把子線給掙斷了。所以,我們在選擇線組時,要特別關注線徑的粗細。比如,池釣時,我們通常會選擇3號母線和2號子線,這樣應該很安全了。但在按天收費的池塘,一旦跑掉一條大魚,那麼後悔的滋味可就不好受了。所以,我建議大家精選子線,比如3號母線搭配1號金剛星。這種線徑的強力達到9千克,而3號尼龍線的最高強力是5.6千克。這就是為什麼倒拉牛會成為風景的原因。去年“光威釣王杯”比賽中,獲獎的邱廷軍一宣傳,大家都紛紛響應,從此線組脫出窠臼,搓餌釣浮跑魚的也越來越少了。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釣鯿魚和釣鰱魚的線組配置。釣鯿魚時,兩鉤要靠攏,而釣鰱魚時,子線則要二八調。這是川中名將邱廷軍對搓餌底釣線組的總結。當魚的泳層提高後,我們要思考魚的咬鉤動作是否會一樣。比如,底釣時,不管兩鉤相差多高,鯿魚咬鉤以擡漂為主,但搓餌釣浮時,魚訊就複雜了。兩鉤相差3個鉤高,擡漂、下挫都中魚;降到2個鉤高,同樣信號中魚率降低一半。但年老和反應慢的人發現,漂尖快升快降,到再一次下挫,中魚率特高,有時魚還會把兩個鉤都吞進嘴。釣鰱魚時,兩鉤靠近了,漂尖搖晃加劇,魚漂下挫幅度不足會錯失提竿時機;拉大兩鉤距離,使魚咬上鉤或下鉤時避免上下兩魚有身體磨擦,漂尖的下挫幅度就增加瞭,這與南京釣手總結的釣鰱“二八調”是一樣的道理。

釣草魚時,我們通常會選擇伊勢尼,而釣鯽魚則偏愛新銳袖。浮釣握竿大多脫離支架,以肘為支撐,提竿都是後撤式,所以在魚外竄時容易形成拔河並因此而對鉤彎形成考驗。另外,搓餌釣浮對釣餌的要求是內硬外軟,就是霧化也要保持足夠的殘餌,否則頻繁裝餌會耽誤時間。

在釣餌為草、菜葉、螞蚱和蚯蚓時,串鉤用長柄短頸的丸せ是看不出問題的,但在手竿就很少有人用丸せ了,原因是它的鉤彎不夠強,在魚外竄時經常拉直,而且鉤柄長了也不適合搓餌。伊勢尼強度高,鉤柄短,適合搓餌,浮釣經得起沖擊,其內摳的鉤尖只要刺入,魚是不容易掙脫的,適合釣草魚。池釣以鯽魚為主,但搓餌釣浮都是飛魚,而且是強製魚回頭,鉤的規格應該比底釣增大1號,鉤條也應該粗一點。

釣半水時,我們不一定要問調幾目,而應該一式長漂尖。同樣是釣浮,拉餌1分鐘拋一竿已經慢了,而且看漂精確到半個黑格,所以中老年釣手覺得太累。搓餌釣浮把視力和體力上的弱勢群體解放出來,不管是初學還是掌握瞭調漂訣竅的人,只需要加上兩顆餌的重量,漂尖還能浮出水面,怎麼調漂都行。

拉餌用小規格魚漂,遇大風就拋歪了,搓餌的魚漂一般不會小於3號,所以拋遠拋近比較自由。由於釣浮是泛指兩餌離底到水皮這樣一個空間,餌搓大搓小不會像拉餌那樣影響視目,因此有更多魚漂可以選擇,而且省掉瞭釣靈敏與釣遲鈍的麻煩,就是釣淺和釣深相差幾倍,也只需調整一下魚漂的位置就行瞭。釣浮是一個靈活的概念。有時候為了釣大魚或選定的對象魚,卻又不知道魚究竟在哪個深度,用加長漂尖的魚漂,一個深度一個深度的釣下去,漂尖上的刻度釣完瞭還可以移動魚漂的位置再探。

浮釣技巧中的線組配置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釣魚效果。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讓大家在釣魚的道路上更加得心應手。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