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技巧:從底釣到浮釣的轉變
懸墜釣組的調整與變化
懸墜釣組,我們都知道這是垂釣中的經典釣組,要想讓它發揮最好的效果,修剪鉛皮和更換魚漂可是缺一不可的絕妙招數。下層無魚的時候,我們就得變招,把釣棚從下層移到中層,甚至上層。這樣一來,即便是在西南風的日子,也能有大收穫。
底釣無魚的困惑
記得今年7月3日,那可是個大熱的天,最高溫度34~35℃。當天中午,我選了一個密度很高的池塘,專心搓餌釣底。按照常規,拋上5竿大餌後,小餌肯定能釣到魚,可那天卻不行。無論是大餌、小餌,腥的、香的,拋鉤20餘次,連魚星也難見。以往遇到魚不咬鉤的時候,多少還能見到一點進窩的跡象,但那天卻一點也沒有。這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魚不在水底,也不在上面,只是在水的中層。
從底釣到浮釣的變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迅速把3號硬漂尖魚漂換成了軟漂尖的孔雀翎6號。然後,我把適合底釣的純香餌換成了鬆散性較強、味感偏淡的基礎餌。搓一餌拋鉤,壓水後測得一餌的重量相當於3目浮力。再連續壓水兩次,看到殘餌還能把漂尖壓下1目。這樣一來,兩鉤搓餌,下沈到位漂尖應該露出水面1目。當然,由於搓餌大小不一,當大餌把漂尖壓得看不見時,我們可以通過壓水把餌溶化掉一部分,讓漂尖露出水面。
釣棚深度的試探與設定
從底釣到浮釣,釣棚的設定可是一個技術活。這裡的水深有2米,而魚在水的中層,所以我拋棄了下層,直接釣半水,其間隔在0.7~1.5米之間。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魚,1.5米以下的下層在底釣溶散了那麼多釣餌後,至少有一部分魚會在離底5~30厘米的位置上截餌,沒有這個動作,魚肯定在上面。從水面到0.7米深度稱為上層,當天氣悶熱時,這一區間的魚最多,是釣浮的理想深度。
釣棚設定與魚的活動
當天,風力3~4級,我熱得汗水直流,但水面波紋不斷,這說明魚不需要上浮太高就能獲得足夠的溶氧。所以,釣半水還是釣上層,可以根據魚在水面活動的情況來確定。天熱時,如果水面波紋不斷,魚上浮較高,可釣上層;反之,應釣中層。當天氣悶熱、風較大、水面波紋起伏時,上、中層都有魚,拋鉤遠可釣淺一點,拋鉤近可適當加深。
釣棚設定與魚訊出現
當水溫高、密度低、魚種雜、魚在哪個水層從跡象上看不出來時,我們應該以魚訊出現在某個深度的頻率為依據,找到適合的釣棚後,不能在一個深度上釣得太久。因為釣餌的下沈是一個不斷溶散的過程,它可以把上面的魚往下引,也可以把分散在同一深度上的魚集中起來。如果一個深度再沒有魚咬鉤,就得重新選擇釣棚。
西南風的釣魚法則
前人總結的西南風,釣兩頭,這是因為魚上浮時,我們不能讓墜鉤平底的釣組去適應它,所以只能利用早晚兩頭魚還沒有上浮的時候去釣它。我們更發現,隨著魚餌的溶散,下層生活的鯽魚會主動上浮,即使在冬天水溫極低的情況下也是這樣。所以,堅持鯽魚底釣不是好辦法,正確的方法是從底釣到浮釣,哪個層面上有魚就把釣棚設定在那裡。
總結
從底釣到浮釣的轉變,這是一種釣魚技巧的變化,也是一種釣魚哲學的提升。適應環境,掌握技巧,才能在釣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希望這些經驗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