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標技術實用解析
哈,各位釣魚達人,大家好啊!今個兒來聊聊咱們垂釣界的一件神器——浮標。這個小小的東西,雖然不大,但在釣魚時的作用可大了去啦。從最早的那個“達摩”、“水之峰”,到現在各式各樣的浮標,它可是經歷了不小的變革呢。
想當年,浮標可是純手工製作,那個工藝簡直了得。不過,雖然材質不一樣,但都是用孔雀翎或蘆葦削成個子,再黏上玻纖棒。這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削、黏、插、完成。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還是有些門道在裡面的。不信你看看,有的浮標一翻身就穩穩的,有的卻晃晃悠悠,連魚的動靜都抓不住,這其中的差別,可大了去了。
咱們來聊聊那個玻纖腳浮標,這個東西可是一個共性和個性的結合體。記得早期,不管什麼樣的浮標,腳都是玻璃纖維做的。那會兒我們就這麼認為:調4釣2、搓餌釣底,這個腳就夠了。但是,隨著拉餌術的出現,我們對浮標的認識也有了改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發現,標身太長會限制釣淺,玻纖腳太細軟會影響浮標翻身,再加上標身浮力和重心失調,動作就變得誇張或者隱蔽了。於是,浮標變革的風暴就開始了。
那麼,腳在浮標的運動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呢?來來來,我給大家比比三個浮標在拉餌打浮時的表現。
第一個是蘆葦“仙水”0號,標身長120毫米,肩寬5毫米,貫通型細碳腳,長50毫米,實心標尖,長110毫米,8目。這個東西打擊底時,不管調5目還是3目,翻身後幾乎沒有阻力就站直了。標身頂部露出水而約1毫米,然後有一個短暫的停頓,接著以大致相同的速度下行到釣目。期間下行到調目的速度比較快,由調目到釣目要稍微慢一些。用它打浮,翻身速度沒有變化,但浮標與墜的距離短了,站直後的停頓時間相對縮短。如果魚在這個當口兒咬鉤,則浮標至少有3種表現:停頓延長、由站直變為傾斜、迅速下挫。只要不是眼鈍手慢,這3個動作是可以抓得住的。
第二個是蘆葦“水之峰”1號,標身長140毫米,肩寬6毫米,貫通型玻纖腳,長55毫米,實心標尖,長130毫米,7目。這個東西的玻纖腳比“仙水”更軟,更長,翻身後高9毫米,染成紅色的標頂露出水面。在兩鉤無餌調4目、拉餌釣2目的情況下,凡到達調目前出現停頓和加速的中魚率達到80%。但是,由調目到釣目的過程中,停頓魚訊不見了,代之以抬標半目並繼續保持著較高的中魚率。而且,標尖下挫變輕了,幅度小了,常常是輕輕下挫1目、半日甚至一個黑格就中魚了。
第三個是軟身孔雀翎“聖人”型3號,標身長140毫米,肩寬5.5毫米,貫通型玻纖腳,長50毫米,實心標尖,長130毫米,10目。這個和“水之峰”1號幾乎一樣,不過材質變了——輕質羽翎比空腔蘆葦略重;標身長度相同而肩寬縮小0.5毫米。這意味著浮力降低,為此調整標腳配重,縮短5毫米。這一調整,帶來的客觀效果可是不小的。
從這三個浮標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浮標變革的腳步。從最早的蘆葦、通草、桐木,到塑料、孔雀翎,再到現在的EVD發泡材料和巴爾杉木,材質的更新是歷史性的變革。標身造型,也從簡單的直線形變成了流線形。標尖的空心和實心,甚至還有那種“龍鳳尾”,也都是為了改善浮標的功能。
所以啊,各位釣魚達人,選擇一個合適的浮標,可是釣魚過程中的一大關鍵。這個小小的浮標,可是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抓住魚的動靜,讓你享受到釣魚的樂趣。所以,下次去釣魚時,别忘了挑選一個好的浮標哦!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