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歌大師詳解:臺釣中的“靈鈍”技巧
台釣中的“靈鈍”技巧:揭秘李歌大師的垂釣智慧
“懸墜釣法” 風靡大陸近20年瞭,恰逢適宜的經濟改革時代及城鎮現實水環境,促就瞭它不薄的群眾基礎。充分的理論研討及實戰研創空間,更使其不斷演繹著無可比擬的持續精彩。
“調4釣2”——看似簡單“臺釣”入門口訣。但深入推敲,其中道理並不簡單!就當時流行的7目軟尾浮標和所配釣組釣餌而言,4目被定為調目基點,2目為釣目基點,應有深層潛義的!容我鬥膽發揮一下說,該點正處在浮標動態上浮下行能力恰到好處的臨界“歸零”位置,即該系統最敏感調釣區段!
浮標調全目,因接近浮心點,動態上浮能力最強。臺釣理論調全目為最靈調點,歸納其依據有:配鉛最輕,系統質量最小,入水體積最小,水阻最小,易受外力啟動;且浮標調點接近浮心,信號活潑,動感最強等。從物理角度來看,這些都是符合“靈敏”定義的。但,有一點臺釣理論好象忽視瞭,即調目過高,浮標上牽引力太強,特定輕口魚情條件下不容易使浮標產生下拉幅度……因此,可不可以這樣想:臺釣“調高靈”,主看的是“下靈”,即系統靈,而忽略瞭浮標本身下拉不易這“上鈍”的一面呢?
如果沒有“歸零點”理論的配合,我看這樣認為是有道理的。但,反思中可以發現,臺釣理論其實真的已經很趨完善!因為它即有 “調4釣2”基點定位,還有更深層“歸零點”理論的後綴!早已為我們揭示瞭系統動態“上浮、下沈力臨界點,信號最誇張”這一事實!特定釣組調釣“基點”的設立,說明臺釣理論即考慮瞭調釣高低,信號“靈敏度”物理性轉化特點,同時也表明瞭一般釣組常規調釣的理想區域並不在標尾兩極的動態實質。許多年來,釣手們的實踐經驗也證實瞭這一點......
那麼,為什麼會有“靈鈍”這個技巧呢?這個技巧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對臺釣理論的深入理解和運用。在臺釣中,“靈鈍”技巧指的是在釣魚過程中,適當調整釣組和釣餌的動態,使釣組在水中產生一種“靈活而鈍重”的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使釣組在遇到魚時,具有更好的反應能力和捕獲機會。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靈鈍”技巧的應用:
假设我們在垂釣一條大魚,釣組的動態是“靈活”的,這意味著釣組在水中可以迅速反應魚的動作。但是,由於釣組過於“靈活”,使得魚在受到釣組拉扯時,容易逃脫。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調整釣餌的重量,使釣組的動態變得“鈍重”。這樣,當魚受到釣組拉扯時,會感到一定的阻力,從而減少逃脫的可能性。
要實現“靈鈍”技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適當選擇釣餌的重量。過重的釣餌會使得釣組過於“鈍重”,不適合捕獲活潑的魚;過輕的釣餌則會使得釣組過於“靈活”,不適合捕獲大魚。
- 適當調整釣組的長度。過短的釣組會使得釣組動態過於“靈活”,過長的釣組則會使得釣組動態過於“鈍重”。
- 適當掌握釣組的動態。在釣魚過程中,要根據魚的動作和釣組的狀態,適時調整釣組的動態,使釣組保持在“靈鈍”的狀態。
總的來說,“靈鈍”技巧是一種對臺釣理論的深入理解和運用。適當應用“靈鈍”技巧,可以使釣魚過程更加順利,捕獲機會更高。
在釣魚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重與大自然的互動。大自然是一部無窮的書,只有用心去讀,才能讀出其中的奧秘。在臺釣中,我們要學會觀察水中的動態,感知魚的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釣魚過程中的變化。
李歌大師曾經說過:“臺釣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這句話深刻地說明了臺釣的意義。在享受臺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人生的道理,如耐心、細心、靈活應變等。
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釣手,學習和掌握“靈鈍”技巧都對於提高釣魚技能至關重要。讓我們跟隨李歌大師的腳步,一起探索臺釣的無窮魅力吧!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