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風浪中浮力技巧,安全前行

  風浪中怎樣使用浮漂,這問題就像老話說的「各有各的門道」,有的人堅持用立漂,有的人則用斜漂、臥漂,甚至有人干脆不用浮漂。這些方法,無論是立漂、斜漂還是臥漂,都各有各的優勢和缺點,下面我就來跟大夥兒聊聊這些技巧。

一、立漂

  在風浪中釣魚,一般都會選擇較大的浮漂、較重的墜子、較短的腦線,還有長竿短線,風線也要短一點。在風浪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立漂,按照正常無風時的調漂方法進行調漂。這時,我們要保證浮漂漂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數,既不要過短,以免浪來時把漂尾淹沒而看不見;也不要過長,以減少風的影響。在有風浪的情況下,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往往要比無風浪時要長一些,具體長多少才合適,這就要看風浪的大小和每個人的經驗和習慣了。

  在有風浪的情況下看漂是比較困難的,有經驗的釣手多是以漂尾與水面的交接點為基準,根據漂的沈浮、晃動情況找出規律,弄清哪種狀態是由於風浪影響造成。一旦發現異常,例如出現類似通常魚咬鉤的「一頓」、「上頂」或「下沈」,這就多半是魚咬鉤了,提竿一般都可中魚。如果看漂像一般看電視、看搖船那種,不注視緊緊盯住一定的基準作參考,發現浮漂在比較有規律的沈浮、晃動中出現的異常變化,就不容易抓住魚咬鉤的訊號,也就難以釣到魚。

二、斜漂和臥漂

  在風浪較大的情況下,立漂可能會大幅度劇烈地搖晃和隨浪花上下沈浮,看漂就很困難。因此,有的釣友就干脆改立漂為斜漂或臥漂。

  斜漂和臥漂的調法,一般都會使用較大的浮漂、較重的活動墜子、短腦線或者取消腦線改用連墜鉤。墜子的重力比浮漂深入水中時的浮力稍為大一點點,下鉤後,鉤、墜沈入水底,浮漂沒入水中,然後把浮漂座兩旁的太空豆往上捋,增長水線,漂尾露出水面,直至與水面傾斜一個角度,就成了斜漂。如果再繼續上捋太空豆,增長水線,浮漂就會橫臥在水上,就成了臥漂。

  使用斜漂時,浮漂除了受風浪的影響,不停地搖晃、沈浮外,如果遇上魚咬鉤,斜漂就可能出現像儀表盤上的指針上下舞動一樣,忽然翹起來,忽然倒下去或沈下,不同於風浪產生的搖晃,這時提竿就可能中魚。臥漂與斜漂的情況差不多,浮漂橫臥在水面上,隨風浪搖搖擺擺浮動,只要發現浮漂漂尾忽然上下搖晃,豎起來,倒下去或比沈下,一般就是魚咬鉤的訊號,這時就可以起竿。

  斜漂與臥漂對魚咬鉤訊號的反映,一般比立漂要遲鈍一些,臥漂更甚,但臥漂比較起來更好觀察和判斷一些。這兩種調法對吞鉤型、咬鉤比較重、拖著就跑等的魚類,訊號比較明顯。對吮吸型、咬鉤輕、含含放放的魚類,訊號往往不明顯。也就是說,有時魚咬鉤,浮漂可以反映出來,有時則反映不出來。

三、不用浮漂的技巧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不用浮漂,這種方法需要釣手有很高的技術和經驗。不用浮漂的釣法,主要是通過觀察魚竿的動態來判斷魚咬鉤的訊號。當魚咬鉤時,魚竿會出現顯著的彎曲,這時就可以提竿。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對技術要求很高,容易誤判,但對於高級釣手來說,這種方法卻能夠讓他們更好地體驗釣魚的樂趣。

結語

  總的來說,在風浪中釣魚,掌握浮漂的技巧非常重要。無論是立漂、斜漂、臥漂還是不用浮漂,每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和缺點,釣手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同時,也要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術,才能在風浪中安全前行,享受釣魚的樂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