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釣靈敏度優化:探索關鍵因素及提升方法
一、臺釣漂構造特點
臺釣漂的構造,與靈敏度息息相關,主要有以下三點特點:1. 漂頭為實心細桿,大小像鉛筆芯一樣,長度比較長;漂身用孔雀羽根或輕木等材料製作,中間較粗,兩端較細;漂尾為空心細塑料管,分成若干目,塗上不同的帶螢光的顏色。整個漂的外形細長,流線型,外表光滑,重量輕,浮力大,在水中沉浮時受到的阻力小。由於漂尾很細,抗風性能也好。
2. 浮漂與釣線的結合是硬連結。先在釣線上穿上1、2粒太空豆,然後套上漂座,再穿上1、2粒太空豆,把漂座夾在中間,垂釣時漂頭細桿就插在漂座上,釣線的動靜可以迅速地傳遞到漂上。除瞭下限的太空豆因起竿的動作過於粗猛時可能向下移動外,上限的太空豆一般不會變動。因此垂釣過程中不需要經常對浮漂的位置進行校正,而且也保證瞭浮漂反應的靈敏。
3. 漂尾很細,直徑一般只有0.5~1.0毫米,一目的長度一般是7~13毫米,以平均直徑0.7毫米、長度為10毫米計算,一目產生的浮力為3.9克,這是在魚鉤接地很輕的情況下,魚咬鉤時拉沉一目所需的力量,這個力量是很微小的,與棒形的漂或漂尾粗的風漂比較,當然就比較靈敏。
二、正常情況下的調漂
在正常情況下,臺釣對浮漂的調整通常是調四目釣二目。1. 調四目,就是調整鉛墜的重量,使鉤、墜懸在水中不接觸水底,浮漂漂尾露出水面四目。調整時,先把太空豆和浮漂向下捋,使浮漂到魚鉤的距離短於水的深度,投進水後魚鉤和鉛墜座懸在水中不到底,漂尾露出水面很高。然後在鉛墜座上加鉛皮,使鉤、墜、漂全部沉入水中,再逐步一點一點地剪去鉛皮,減輕重量,直至鉤、墜離開水底懸在水中,漂尾剛好露出水面四目。
2. 調二目,就是在調好四目以後,在魚鉤上掛餌料或臨時掛一塊與餌料團重量相當的鉛皮,然後把太空豆和浮漂向上捋,增長水線,捋一下,投入水中試一下,直到鉤餌剛好到底,漂尾露出水面二目,把臨時加掛的鉛皮去掉,就可掛餌垂釣了。這時的浮力B=B調四目+2b。
這裡的“b”代表漂尾一目所能產生的浮力。調整的目數越多,浮漂反應就會越靈敏;反之,調的目數越少,浮漂反應就越遲鈍。三、特殊情況下的調漂
在特殊情況下,例如氣壓低、水質不好、魚過飽或胃口不好、覓食行動緩慢輕微時,我們可能需要把浮漂調得更靈敏一點。反之,如果天氣好、水情好、魚的胃口很好,或者小魚多,搶著找著吃的,而浮漂反應又很靈敏,我們可能需要把浮漂調得遲鈍一點。 這時,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四種不同的調法: 1. 調靈釣靈 2. 調鈍釣鈍 3. 調靈釣鈍 4. 調鈍釣靈這四種調法各有優劣,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
四、結論和應用
總結來說,臺釣靈敏度的優化,關鍵在於適當選擇和調整浮漂。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調四目釣二目,這種方法在一般情況下效果是最佳的。但在特殊情況下,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記住,調的目數越多,越靈敏;越少越遲鈍。釣的目數越多,越遲鈍;越少越靈敏。這樣,我們才能在臺釣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浮漂的靈敏度,提高垂釣效果。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8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