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釣魚,窩點多變,巧選新地”
一、尋找魚窩 多觀察
魚走有道魚聚有窩。“魚窩”是指魚兒棲息和活動聚集之處。由於水情、地情和季節天氣的不同,有些地方難覓魚蹤,有些地方魚兒相對集中。例如有水草的地方,地形特殊的地方,在食物豐盛,氧氣充足,避光、熱天涼爽、冷天暖和的地方,魚兒會感到安全。鯉魚、羅非魚還有拱泥土做窩的習性,把泥質水底拱出一個個小圓坑。
尋找魚窩要一看二試。“看”是根據不同的季節,看水色、水的渾濁度、看水草的疏密,尋找草洞草隙,看障礙物、高坎、斜坡。能看到魚星更好。試水的深淺,水底地面的凹凸、平陡,有暗草處試哪裡鉤餌能沈到底。另外通過試釣,尋找哪裡易上魚,哪裡不上魚,釣魚人選擇釣位釣點,實際上就是尋找魚窩或在最佳位置做魚窩,以便釣大魚,釣多魚。
二、佈置窩點有講究
多窩輪釣。能夠找到天然的魚窩當然很好。在野釣中往往需要人為地做窩。符榮財釣友介紹過在釣位左前方和右前方做兩個窩的方法很有道理。這種方法適宜於池塘、水庫等大水面,在一個釣位釣。如果地形、草形等很復雜,例如在彎彎曲曲的小溪溝,需要做3~5個甚至更多的窩子。有的窩子盡管撒瞭誘餌,卻釣不上一尾魚,就是所謂的冷窩。有的窩子裡魚特別多,謂之寶窩。通過試釣有取有舍,邊走邊釣,多窩輪釣。
首選老窩和開辟新窩。經常有人釣的窩子是釣魚人達成共識的戰略要地。由於常有人釣,誘餌不斷,招魚聚魚成為首選之地。但老窩子也會產生缺點。一是招來成群的小雜魚,二是釣位附近的魚越釣越少,剩下的魚已成驚弓之鳥。而遠處的魚又未遊來,以致最後無魚上鉤瞭,所以,不能死盯住老窩子,還必須重視開辟新窩。在無人釣過的釣位,很可能魚的密度更大,容易釣。然而,在水廣魚稀的釣場,辟新窩可能發窩很慢,甚至當天不上魚,如果經常去一個野釣釣場釣,一個不上魚或上魚少的冷窩子,經過幾天多次的誘聚,以後又很有可能最易上魚。冷窩裡有誘餌,若幾小時甚至一兩天之後,遊來之魚吃餌之後,戀窩不走,冷窩也就變成瞭寶窩,可見冷窩和寶窩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今年春季,我常在東田壩河邊坑塘裡釣魚,對冷窩寶窩的不斷轉化的關系實際體驗特別深切。找到一個上魚多的魚窩,經過兩三次釣之後,魚越來越少,最後簡直不上魚瞭。有的冷窩子幾次撒誘餌之後,某一次突然發現成瞭寶窩,經過幾次釣之後,又不得不轉移陣地。據說去年很多人在這幾個坑塘裡釣瘋瞭。待我聽到消息後,已是時過境遷瞭。來的人也少瞭,魚也稀瞭,最後去東田壩釣魚的只剩下寥寥數人瞭。我采用冷窩變寶窩,不斷地開辟新窩的方法一次仍能釣到一兩斤魚。
餵窩子的誘餌品種繁多,不必拘泥。最簡便的誘餌是大米、小米或其它糧食顆粒,什麼也不添加,有的在此基礎上加曲酒、藥酒,或加香精,或加粉狀霧化料,或用顆粒飼料,或用發酵料,或用商品誘餌,目的是增加香甜味和霧化狀態,以便誘而聚之,聚而釣之。究竟用什麼誘餌,一是要根據釣者的喜愛和習慣,二是根據當地的魚情。要想說明某種誘餌是否有特效,需要用對比試驗的方法,進行多次的驗證。
誘餌的用量依水情魚情而定。水面廣闊、固定的釣位,尤其是釣大魚,誘餌量宜大。一個窩子用量可達0.2~1千克。搭上帳篷在大水庫連續3~5天守釣大魚,誘餌用量更大。我地異鐘水庫有些人劃船去撒誘餌,一撒就是一麻佈口袋乾玉米,幾十千克,釣上幾個晝夜,魚獲也有幾十千克。在小溪溝,多草的石河堰或小坑塘多窩輪釣,一個窩子只需要撒一把半把誘餌,一個窩子魚不多,釣上幾條就不錯瞭。
三、釣魚窩多變化
野釣中如果魚的密度不是很高,用手竿固守一個釣位釣點,總的獲魚量不會很高。佈窩釣窩,宜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戰略,除瞭多窩輪釣,還要註意釣窩內外,續窩和晾窩。
釣窩內與釣窩外。窩內誘餌多,聚魚多,常常是以釣窩內為主,同時也應兼顧釣窩外。因為有時有小雜魚、蝦、蟹鬧窩。特別是有螃蟹時,鯉魚不敢進窩,又被香餌誘惑,不願離去,只好在窩邊、窩外遊動覓食。有時窩內魚受到驚嚇,一時不敢進窩。在這種情況下,釣窩邊往往很有效,甚至可能釣到個頭較大的魚。有一次我和宋、何二位釣友去亂石灘一條河溝釣魚。那天我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