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坑易釣,高手輕鬆!”

桿坑易釣,高手輕鬆!這句話說得太精準了。你問我為什麼,因為桿坑的特點就讓高手釣起魚來特別容易。但別以為只要你是高手就一定能釣到魚,這裡面的奧秘可多著呢!下面我就來給你慢慢道來。   

來講講桿坑與自然水庫、養殖庫、精養魚塘的不同。

  桿坑的魚密度很低,放魚存魚不過500---1000斤,而釣魚人卻很多,桿坑邊幾乎天天有人,形成瞭僧多粥少的局面。這就是為什麼桿坑難釣的原因之一。開釣後長期打窩子,使水質很肥,水底醬層缺氧。若長期不換水,水就“壞瞭”,魚很難開口吃食。再來,人為影響大,魚警覺度高,被“釣猾瞭”。塘主往往還要使點手段,不讓魚開口。釣魚的時間、規矩又有限製,有的不讓夜釣、用蟲、甩桿等等。   

那麼,在桿坑釣魚該怎麼辦呢?

  要抓住放魚的第一信息、第一時間。新放的魚是生口魚、密度大、無經驗,健康的魚在經過1--6個小時的生理調節適應後就開口吃食,要牢牢把握這一段時間。放魚當天收獲最大,占放魚量60%以上。因此,釣魚關鍵是信息靈,提早知道放魚時間、多少、品種、大小、來源等等信息,同時抓住瞭第一時間,成功即占一半。所以要明白一個問題,現在釣魚是在釣信息,而不單單是技術問題。   

要清楚桿坑水域的基本特點。

  由於釣魚人長期打窩、垂釣,造成水底有機物過多,食物腐爛,分解耗氧,使水底缺氧、渾濁醬層,魚兒上浮、厭食。魚吃食強度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魚可以長期停食,但不可一刻無氧。長期垂釣,使桿坑水質由瘦變肥,微生物、藻類過多,出現輕度汙染狀況。所以桿坑水域的過肥、汙染、缺氧是造成魚難開口的一個重要因素。此時要抓住幾點:桿坑是否換新水、加新水,新水帶來氧氣、改變水質,一般魚經過短時間適應後會狂食的。雨和風使水體運動增氧,魚活動強度增加。低溫季節的陰天,溫差小,魚體溫調節幅度小、適應快,吃食強度會增加等。   

再者,要明白人為影響是桿坑釣魚難的主要原因。

  魚具有逃避危險的本能,長期垂釣,魚對危險的食物、環境、工具形成瞭條件反射。天天有人圍著釣魚,桿坑的大魚時常受到驚嚇、十分精猾都居在水域中間地帶或無人垂釣的邊角,還是那句話:保命第一,吃飯第二。魚開口吃釣餌的機會大大減小。塘主方面,他對魚、對水、對人也采取種種手段,限制魚開口上鉤的機會。如:放魚不夠數、鹽水淹魚、放小雜魚、好釣位上撒石灰、化肥,限制桿、不讓夜釣、不讓用蟲,或雇魚托或拉人情等,凡是能用、用的巧的都拿來,目的很明確,讓你少釣少拿,玩得不痛快。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困難呢?

  桿坑難釣、會者不難。我認為釣魚忌懶惰,勤學是關鍵。學習靠悟性,掌握靠實踐。知識靠積累,經驗靠鍛煉。垂釣廣知識,惠及有生年。理解可深可淺,釣多釣少要釣出個明白。才能不斷提高。在整個垂釣過程中,天氣是第一位的,水質是第二位的,選位是笫三位的,誘魚是第四位的,手法是第五位的—要綜合考慮,辨證分析,隨機應變,靈活運用,才是根本。   

桿坑易釣,高手輕鬆。只要你掌握了這些技巧,再加上勤學苦練,相信你一定能在桿坑中獲得滿滿的收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