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因素致逃魚,管理疏忽是主因
垂釣這門藝,講究的不只是耐心和技巧,還得有點運氣。但就算運氣不佳,有些時候,逃魚的責任還真得怪到自己身上。今兒就來聊聊那些因為“人為因素”導致的逃魚事件,看看大家是不是也中過招。
一、魚鉤選擇不當
垂釣新手們,常常會犯這種錯誤。
1.栓鉤不牢。
這種情況,就連老手也會犯。當魚含鉤而去,栓鉤的線頭僅餘幾個小圈圈時,後悔不巳,怪誰?怪自己栓鉤時不細心,沒將浮線抽緊固牢。同犯這種低級錯誤魚友,估計為數不少。
2.魚鉤太小。
魚鉤太小,鉤的口門就小,能鉤住魚嘴的肉組織就少。魚鉤越小,抗拉能力越差,小鉤釣到大魚時,很容易發生直鉤逃魚的現象。選擇釣大魚的魚鉤時,盡量比照魚嘴的三分之一選擇鉤門,鉤條應選粗一點滴。
3.魚鉤太孬。
買的魚鉤質量不佳,淬火太嫩或老,被魚拉直或拉斷,造成逃魚。下一次買鉤,該會記住檢查一下魚鉤的質量吧。
二、腦線匹配不當
腦線的選擇也很有講究。
1.腦線太短。
餌鉤入魚嘴尚淺,鉤掛得太嫩而逃魚。釣大魚,腦線宜長不宜短,腦線宜長,吃口才深。
2.腦線與主線匹配不正確。
腦線用得太細,搭配失衡,溜魚時稍有不當,抗不住大魚沖擊力而線斷。
3.不少肉食性魚類,口中有利齒,也能磨斷腦線而逃。
三、楊竿時機不當
魚正在吞、吐魚餌之間,該楊竿時沒楊竿,不該楊竿時偏偏楊瞭竿,標汛沒把握準,往往是錯過瞭楊竿的最佳時機,不中或僅鉤在少許魚嘴皮上,造成逃魚。釣大魚,楊竿的時機宜遲不宜早,釣肉食性魚類,更宜如此。
四、面餌配製不當
為了讓面餌耐遠拋,耐泡,耐小魚的啃食,將面餌製得又硬又黏,殊不知,被包果在其中的魚鉤,得克服面餌硬、黏的阻力後,才能刺入魚嘴,刺入魚嘴很淺,魚逃易。除非必要,面餌應宜散不宜黏,宜軟不宜硬。
五、溜魚不當
1.大魚上鉤,自恃竿硬線粗鉤大,以為大魚逃不瞭。魚要線不給,把以柔克剛丟在腦後,一昧對拉,硬抗不鬆線,最終,往往是魚鉤劃裂魚嘴,或者腦線斷。
2.獲魚心切,過早地將大魚提至水面。魚的體力未耗盡,魚怕光,會在水面上拼命掙紮,幾板幾不板,其結果往往是煮熟的鴨子飛瞭。讓魚在水皮下,多溜它幾分鐘,溜癱它就那麼難?
六、其他
見魚標左右扭動、接著快速下沈,楊竿魚在線,美滋滋地溜啊溜 ,突地,魚鉤卻不明不白地彈瞭回來,咋個魚就跑瞭呢?沒搞明白索?告訴你吧,這種情形,多半是魚碰線而中鉤,魚鉤刺在魚體上,魚脫鉤而去,正常得很塞。不信呀?鉤上的魚甲或腦線上沾的魚涎可以作證哈。
垂釣多年,犯錯不少,教訓亦多,總結之,助魚友們完美細節,能助你魚難逃。仔細地查找水邊垂釣時的逃魚原因,采取相應對策,認真完善每一個可能跑魚的細節,就可以做到,常在水邊走,盡量少"濕鞋"。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