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亞作釣,技巧精煉,動感十足。
休閑垂釣跟競技垂釣,雖然目標不一,但追求完美作釣的心,卻是一樣熱烈。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希望做到進退得宜。作釣模式,就是釣手在作釣過程中的思維能力體現,只有通透其中的道理,才能夠揣摩別人的想法,辨識他的攻略,以及他處理困境的方式是否創新,是否有突破常規的意圖,然後才能學習其中的精華。
看到別人擬餌垂釣中中魚的風采,想要加入這個行列,或者已經準備好釣具,卻不知道從何開始的朋友,在出釣前最好先做好心理準備。不要毫無把握地憑空想象,而是要了解當季水中生物的習性,認識手上的釣具,觀察釣場環境,自然就會產生釣法。
這是擬餌垂釣的第一步,也就是作釣思維。隨著出釣經驗的積累,將思維梳理為系統化,形成作釣模式,這是進入擬餌殿堂的臺階。具備這樣的基本心理建設,不僅會帶來更多的魚獲,更會讓作釣變得輕鬆愉快。
釣者在面對廣闊水域的釣場環境時,思維與應對方式受到多方面影響,比如天氣的變化。在面對清澈的淺場時,更是考驗釣手的邏輯概念,關鍵是要揣測標點裡的實際狀況,判斷魚類現身在淺場的原因,然後決定釣法。這就是作釣戰術,也是作釣策略的一部分。
在競賽場上,越是嚴峻的釣況,越是考驗釣者的能力。作釣過程中節奏的進行,體現了高明釣手的知識與經驗,將逆境轉為順境的智慧。合乎境況的邏輯思維至關重要,也是擬餌垂釣的魅力所在。作釣模式中的STRATEGY,即戰略,指的是整個作釣過程的規劃,TACTIC則是將釣法做得對。
釣手在選擇水域時,需要考慮水質、環境等因素。內地多選擇湖泊、水庫,而江河、溪流也有人喜歡。無論是靜態水域還是動態水域,魚類都會遵循自然法則。在陌生的釣場,研究魚類習性,了解環境,是作釣前必須做的功課。
一、日光的照射與釣場的關系
陽光不僅影響水溫,還影響食物鏈形成。浮遊植物的能量來自於陽光,它們是小水族的食物,而小水族又是餌魚的食物,餌魚的行蹤吸引掠食魚類,形成食物鏈。掠食魚類會依日照強弱變換活動位置,尋找敵明我暗的戰略點。
二、天氣、水溫變化的影響:
水溫變化分為季節性和日間性變化。季節性變化周期較長,日間性變化受天氣影響。水溫變化會促使食物鏈位置移動,魚類為獲得食物會產生移動。測試水溫,掌握魚類喜好的水溫區域,是作釣模式的重要依據。
三、風向的影響:
風向會加速或延宕對流,帶動食物鏈移動變化。風會造成魚類躁動反常的索餌行為,在特定位置出現咬口。風是作釣過程中的伴侶,對魚獲有著重要影響。
四、對象魚的習性與就餌情況
餌魚在標點裡的活動是臨時狀態,對象魚可能只對特定顏色、造型的擬餌有感覺。對應方式要針對餌魚模式,不能倒著望遠鏡看風景。了解釣場環境,對魚獲有著重要影響。
這次沒有提到水體結構和擬餌選擇,因為作釣模式的形成是各相關因素環環相扣的概括名稱。作釣模式的構建是釣手優先次序的安排,是作釣模式的主心骨。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