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鯉魚進窩?這兩個技巧一看就會,比探魚器還好使
當你坐在河邊釣鯉魚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窩裡到底有沒有鯉魚呢?人的眼睛雖然沒有透視的能力,但由於鯉魚進窩後會引起一系列特有的變化,有經驗的釣手確實是可以通過這些蛛絲馬跡判斷出來,接著再改變拋竿頻率提高鯉魚咬鉤的頻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復雜,這次小黑就把判斷的訣竅分享給大傢,捅破窗戶紙後真的一看就會,窩裡有沒有鯉魚,鯉魚是否進窩都能心裡有數。
當你坐在河邊釣鯉魚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窩裡到底有沒有鯉魚呢?人的眼睛雖然沒有透視的能力,但由於鯉魚進窩後會引起一系列特有的變化,有經驗的釣手確實是可以通過這些蛛絲馬跡判斷出來,接著再改變拋竿頻率提高鯉魚咬鉤的頻率。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復雜,這次小黑就把判斷的訣竅分享給大傢,捅破窗戶紙後真的一看就會,窩裡有沒有鯉魚,鯉魚是否進窩都能心裡有數。
看魚泡
首先第一個技巧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看魚泡。這個技巧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要先搞明白一件事:什麼是魚泡,什麼是沼氣泡。因為很多釣友他搞不清楚魚泡跟沼氣泡的區別,隻要看到窩子裡有泡泡冒出來,他們就認為是鯉魚進窩瞭。
其實沼氣泡是水裡釋放氣體產生的,所以產生的速度非常的快,基本上都是一股腦就全冒出來,它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冒出來之後停留的時間非常的短,基本上隻要一到水面,立刻就不見瞭。而魚產生的魚泡停留的時間會長很多,你隻要用一點點心思去觀察,絕對可以發現沼氣泡停留的時間短,魚泡停留的時間長,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當然,確定是魚泡之後,我們還要進一步看它到底是不是鯉魚產生的。因為每一種魚產生的泡泡都有它各自的特點,比如說黑魚所產生的泡泡很小也很密集,基本上一冒出來呈現一連串的小泡。鯉魚的泡泡有大有小,但是有兩個特點很顯著,特點一呈小片狀出現,停留的時間長,特點二這片狀的魚泡會移動,因為鯉魚在覓食的過程中,它是一邊遊動,一邊在水裡翻土尋找食物。
根據浮漂的運動頻率
第二個技巧,根據浮漂運動的頻率來判斷。現在基本上去河邊釣魚,無論你怎麼打窩無論怎麼釣,先來的肯定都是小魚。這是因為小魚的數量更多,嗅覺更靈敏,食譜更廣造成的,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這個小魚是越來越多。如果細心註意觀察這個浮漂動作的話,你會發現浮漂的運動趨勢由剛剛下桿的不動,變為越來越高動作幅度也小,這說明底下的雜魚越聚越多。等你打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有時候突然會出現浮漂的運動頻率明顯降低的情況,甚至剛才一直瘋狂鬧窩的小魚就好像不見瞭一樣,這往往就是大魚進窩的跡象。
它背後的原理是這樣的,鯉魚作為河裡的優勢魚種,它進窩後是有優先選擇食物的權利,小魚看到它礙於體型的差距,都要躲得遠遠的,在窩邊不敢靠過來。所以說隻要鯉魚在窩裡一遊動,整條浮漂運動頻率就會大幅度降低。
順嘴說一下如果你采取的調漂方案是調高目釣低目,子線有一個比較大的繃直趨勢,那麼鯉魚遊動的時候,它的尾巴會通過擠壓水讓浮漂產生左右的微晃。體型較大的鯉魚警惕心高,往往會利用唰餌來驗證眼前的食物是否有危險,其過程是浮漂微晃隨後就緩慢上擡、下沈,接著就不動。這種情況切記不要起竿,第一波試餌後一般幾分鐘內鯉魚會重新回來找餌,到這階段那才是釣魚人的機會。
判斷鯉魚是否進窩對於野釣是很有意義的,大個體的鯉魚一般是獨立活動,警惕心很高,有點蛛絲馬跡比較聲音什麼的,鯉魚就會逃之夭夭。所以一旦發現有鯉魚進窩的跡象,拋竿的頻率要大幅度降低,避免驚魚,也不要隨便拿魚竿去碰水面發出聲音,隻需要保持耐心,靜待大魚咬鉤就行瞭。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1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