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漁有成!馬鞍山現野生中華鱘,歡迎回傢

中華鱘是長江流域特有的一種生物,屬於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對長江生態系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於過去工業汙染、截斷河流、過度捕撈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長江中的野生中華鱘數量已瀕臨滅絕。

中華鱘是長江流域特有的一種生物,屬於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對長江生態系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十年禁漁有成!馬鞍山現野生中華鱘,歡迎回傢

但由於過去工業汙染、截斷河流、過度捕撈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長江中的野生中華鱘數量已瀕臨滅絕。

根據2023年長江漁業研究所的報告,目前長江中能觀測到的野生中華鱘親魚僅存13條,且這些親魚近幾年都未能成功繁殖,野生中華鱘的天然產卵地也已減少到巔峰時期的1%以下。

面對這樣的消息,難以想象野生中華鱘的未來會怎樣。是否中華鱘將步白鱘的後塵呢?

為瞭拯救中華鱘,我們已經在長江放流瞭超過800萬條中華鱘。長江不僅是我國文化的搖籃之一,也是我國魚類資源最豐富的河流之一。據統計,整個長江流域共有魚類435種,其中特有魚類多達180多種,是我國漁業產量的重要來源。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增加,由於過度捕撈、汙染和截流等因素,長江的漁業產量已從高峰時的年產40多萬噸下降到瞭最低的4.6萬噸。

這種嚴重的漁業流失不僅影響瞭長江的水生生態,也使得許多特有物種逐漸滅絕。

例如長江曾有的“魚王”白鱘、“女神”白鱀豚和“三劍客之一”的鯮魚等,均已因此消失。

不隻是這些,如長江鱘、中華鱘和江豚等物種的現狀也同樣令人擔憂。

盡管如此,為瞭避免重蹈覆轍,同時彌補對長江的過度開發,我們仍在不斷努力保護長江。

自1981年起,我國開始對這些特有物種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並開始不定期地在長江流域放流。特別是在人工繁殖中華鱘取得突破後,便開始瞭魚苗放流工作,放流數量在過去幾十年中累計超過800萬尾。

經過40年的放流努力,中華鱘是否能迎來轉機呢?

也許很多人會想,我國對長江中華鱘投入的如此之大,中華鱘真幸福。

2023年10月,中國農業部長江漁業監督所公佈的一則公告打破瞭許多人的幻想。

十年禁漁有成!馬鞍山現野生中華鱘,歡迎回傢

公告顯示,在葛洲壩下遊監測到的中華鱘親魚數量僅剩13條,並且連續數年未能自然繁殖。

40年放流的800萬尾中華鱘也未能實現自然繁殖,目前中華鱘繁殖場的數量不到巔峰時期的1%。

盡管長江實施瞭十年禁漁,許多物種數量都有所增長,但我們一直努力恢復的中華鱘卻未見明顯改善。難道中華鱘也將走向滅絕嗎?

我們相信,努力總會有回報,中華鱘不會重蹈覆轍!

經過40年的努力和十年的禁漁,中華鱘終於有瞭回歸的跡象。

2024年4月21日,這一天值得紀念,因為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的運糧河泵站過濾池裡,有居民發現瞭一條長約50厘米、重約10公斤的“怪魚”,經專傢確認後發現,這是一條野生中華鱘。這也是自20年禁漁以來,長江馬鞍山段首次發現野生中華鱘。

這一發現不僅消除瞭以往的擔憂,同時也證明瞭長江十年禁漁的成效。

中華鱘作為長江流域特有的頂級食物鏈成員,已有1.4億年的生存歷史。成年中華鱘體重可達400公斤,體長可達4.5米,壽命高達40年,具有海洋和河流洄遊的生命周期。

中華鱘的繁殖條件非常苛刻,需要特定的流場、河床地質和水溫條件,才能確保胚胎的健康發育。

幼魚在長江流域成長,達到一定大小後會遊向海洋,成熟後再返回長江上遊產卵繁殖。

然而,由於人為破壞,長江流域的野生中華鱘產地已極為稀缺,這對中華鱘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盡管我們非常重視對長江的保護,但一些損傷的修復卻非常困難,中華鱘的保護任務仍然艱巨。

盡管國傢已放流瞭數百萬條中華鱘,許多人擔心這些魚難以重組種群。然而,不必過於擔心,中華鱘的雌魚成熟年齡為16至29歲,雄魚為9至22歲。放流的中華鱘主要是人工繁殖的二代、三代,放流時個體較小,目前可能仍在海洋中。

十年禁漁有成!馬鞍山現野生中華鱘,歡迎回傢

隻有在適應環境並成熟後,它們才可能在合適的條件下交配繁殖。安徽的新發現可能預示著中華鱘已找到新的繁殖場所。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持續的努力下,中華鱘的野生數量將會逐漸增多。

現在,你對中華鱘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18139.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