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後大花鰱成撿魚潮主角,原因何在?

這兩天,“格美”從我國沿海匆匆掃過去之後,不少地方都下起大雨,溝滿河平,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很多水庫、河流中出現大魚“泛濫”的局面,人們紛紛湧向河邊、水庫大壩下撿魚。

這兩天,“格美”從我國沿海匆匆掃過去之後,不少地方都下起大雨,溝滿河平,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很多水庫、河流中出現大魚“泛濫”的局面,人們紛紛湧向河邊、水庫大壩下撿魚。

大雨後大花鰱成撿魚潮主角,原因何在?

這兩天,從南方到北方,多地都發生瞭一波又一波的“撈魚潮”,水裡的大魚多到難以想象,從下面一組畫面中,隔著屏幕幾乎都可以感受到當地老鄉們撿魚的激情。

7月29日,在山東濰坊,當地安丘牟山水庫開閘泄洪,下遊的老鄉們撿到的大魚堆積如山,拿也拿不動。

有村民幹脆將撈到的魚穿成串,從“水路”往傢運。

一條“魚龍”足以見證這裡的魚到底有多少,撿一條魚就好像是菜地裡撿菜葉一樣簡單。從當地網友拍的視頻可以看到,這些魚全是幾十斤重的大花鰱,一個個都是膘肥體壯,綠色天然。

無獨有偶,在湖南郴州的小東江,大魚導致河水暴漲,上遊的大壩泄洪導致不少大魚被沖暈,有的魚頭甚至都被沖掉瞭。眼見這麼多魚順流而下,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大雨後大花鰱成撿魚潮主角,原因何在?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大雨後大花鰱成撿魚潮主角,原因何在?

當地村民劃著小船在河面上撿魚,不一會就撿到十幾條大花鰱,快把船艙塞滿。

這些被拍暈的大魚大都失去瞭行動能力,如果不及時撈上來,可能腐爛變質。

隨著這一波大雨的停止,不少地方都出現瞭這樣的“撈魚潮”。在雨後積水退去的河流、湖泊及低窪地帶,大量魚類被沖至岸邊或淺水區,其中尤以大花鰱(又稱胖頭魚、大頭魚)居多。

不少網友疑問,

為何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撈魚潮”中,大花鰱會成為主角呢?鯉魚、草魚為何很少見到?

瞭解原因的人大都清楚,這些大魚基本上都是從當地的水庫、魚塘中逃逸出來的。

大雨往往會導致河流水位上漲,水流湍急,一些魚塘、養殖水域可能會被沖垮,或者與自然水域相通,這就為魚類的“逃逸”創造瞭條件,加上花白鰱為上層魚類,又善於跳躍,很多水庫、魚塘周圍拉瞭很高的防護網,也無法阻止“魚躍龍門”,使得原本被放養在特定水域的大花鰱得以進入自然河道當中。

同時,在很多水庫中,大花鰱也是主要養殖對象,它們可以吃掉大量浮遊動植物,避免水質富營養化。當水庫受到雨水沖擊需要泄洪時,大花鰱由於其體型較大、且為上層魚,更容易在水流中被沖出來。

並且往往是體型較大的花鰱,在被沖出來的過程中會被摔傷、甚至摔成兩半。就算沒有被沖暈,大量泥沙被沖入河道後,河水含氧量急劇下降,耐低氧能力較差的花白鰱很容易死亡。

因此,一到這個季節,河道中出現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花白鰱,體型越大越是脆弱,越容易被人撈上來,這也解釋瞭為何老鄉們撿到的都是幾十斤重的大花鰱和白鰱。


來源: www.de62.com

花白鰱作為四大傢魚,在我國淡水流域有著廣泛的分佈,主要以養殖為主。因此在這場“撈魚潮”中,對於養殖戶而言,這卻是一場災難性的損失。就算他們再怎麼加固魚塘,但對於特大暴雨而言,一切都是徒勞。

就算通過攔網能把魚攔截起來,這些脆弱的花白鰱也可能因為高溫、水體含氧量降低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

養殖的大魚一旦逃逸,想要再把它們追回來就難上加難瞭,畢竟這些魚不像雞鴨牛羊,容易辨識,它們一旦逃出魚塘流入到自然水域,往往就會被認作無主之物,誰撈到就是誰的。

近年來隨著降水線的北移,北方地區夏季出現暴雨的次數越來越多,而且降雨量也是逐年攀升,對於魚類養殖戶來說,一定要有相應的風險意識,思想不能過於守舊,否則面臨大魚逃逸隻能是束手無策。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19179.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