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鱸魚養殖與病害防治技巧,提升釣魚效率

苗種馴化從海區捕撈的鱸苗(體長1.5~2厘米)要經過淡化至鹽度4~7‰後方可投入暫養池(鹽度1‰),下池第2天開始投餵浮遊動物、紅蟲等鮮活餌料,之後慢慢將魚漿、浮性顆粒配合餌料與鮮活餌料混合投餵,直至將魚苗馴

一、苗種馴化

從海區捕撈的鱸苗(體長1.5~2厘米)要經過淡化至鹽度4~7‰後方可投入暫養池(鹽度1‰),下池第2天開始投餵浮遊動物、紅蟲等鮮活餌料,之後慢慢將魚漿、浮性顆粒配合餌料與鮮活餌料混合投餵,直至將魚苗馴化成投餵攪碎魚糜、浮性顆粒飼料,馴化期間每周用0.3ppm強氯精或15ppm福爾馬林消毒一次。

二、池塘建設

鱸魚養殖池塘面積不宜過大,以1~5畝為宜,底質首選沙壤土,池底平坦並略向排水口傾斜,水深1.5米以上,排灌水系統完善,水源充足、無汙染且水質良好,池塘註水前要幹塘曝曬,放養魚苗前10~15天先放水10厘米,然後每畝施用生石灰80~100公斤,隔天另加漂白粉5公斤化水全池潑灑。

三、種苗放養

鱸魚苗種必須淡化、馴化後才能放入成魚養殖池,一般建議等鱸魚苗種長至10厘米左右時再放養,目的是提高種苗的成活率,放養時規格力求整齊以免相互殘食,放養密度以每畝2500~3500尾為宜,放苗時可搭配大規格鳙魚40尾、鰱魚20尾、彭澤鯽200尾,這樣可充分利用水體並有利於調節水質。

四、飼料投餵

鱸魚是掠食性魚類,主要以小型魚類、蝦類、水生昆蟲等為食,人工養殖時可投餵魚糜或冰鮮小雜魚、野雜魚肉塊等,前期魚體較小時可按魚體重8~15%投餵,每天投餵3~5次,後期隨魚體長大可按魚體重的3~5%投餵,每天投餵2次,但具體投餵量要根據鱸魚的攝食情況、生長情況等因素靈活調整。

五、水質管理

鱸魚喜棲息在水質清潔、溶氧量高(4~6毫克/升)、透明度30~40厘米的水體中,前期個體較小時水質容易控製,加水、換水周期可適當長一些,中後期隨著魚體生長和池塘中生物量增加必須做到“四勤”,即勤巡塘、勤註水、勤換水、勤增氧,一旦因水質問題而爆發病蟲害就極有可能前功盡棄。

六、病害防治

1、水黴病

【病因】水黴病的病原主要是水黴和綿黴,黴菌從魚體表傷口皮膚侵入,寄生於表皮組織並繁殖蔓延,癥狀是病魚體表出現棉絮狀的菌落,顏色呈灰白色或淡青色,容易引起死亡。

【防治】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清塘以減少病原體,放苗時要避免造成魚體損傷,病魚可用0.015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10分鐘,或用800mg/L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1:1)全池潑灑。

2、爛鰓病

【病因】爛鰓病的病原是魚害黏球菌,癥狀是病魚的鰓絲腐爛並帶有汙泥,鰓蓋骨內表皮往往充血,中間部分表皮常腐蝕成一個圓形不規則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

【防治】①放苗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②患病魚池用二氧化氯全塘消毒,200~250克/畝·米。③每100千克魚每天用魚復康a型拌飼料投餵,一天1次,連餵3~6天。

3、出血病

【病因】出血病是病毒引起的傳染疾病,癥狀是病魚體表呈暗黑微帶紅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現象,口腔、下腭、頭頂、眼眶充血,甚至出現眼球突出、鰓蓋、鰭條基部充血等異常。

【防治】每萬尾用大黃或楓香樹葉0.25~0.5公斤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用熱水浸泡過夜後與飼料混合投餵,連續投餵5天,亦可用0.7ppm硫酸銅或醋酸銅或氯化銅施液,連續施藥2天。

4、錨頭鳋病

【病因】錨頭鳋病又稱鐵錨頭蟲病、針蟲病等,病魚體表可見錨頭鳋,蟲體四周組織紅腫、發炎甚至潰爛,近傷口的鱗片被蟲體分泌物溶解、腐敗成缺口。

【防治】放苗前用生石灰等徹底清塘,嚴禁病魚入池,用五萬分之一(水溫15~20℃時)或十萬分之一(水溫21~30℃時)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魚1.5~2小時。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5311.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