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釣技術精髓:高效捕魚的關鍵要素
“拖釣”的稱謂在本地釣友中可是個行話。這裡的“拖”和“釣”結合起來,意思就是在拋竿釣的基礎上,再融合浮遊磯釣的釣組和曳拖釣的運動原理,形成的一種岸釣方式。這種方法的精髓就在於岸釣,“手感”才是判斷是否中魚的唯一信號。
這麼一說,有些人可能會疑惑:這不就像是浮遊磯釣的翻版嗎?但我的理解是,從垂釣技法在大連地區的流行時間來看,“拖釣”已經流行了很多年,那時候還沒有幾個人知道浮遊磯釣這個名詞。雖然浮遊磯釣的名聲很大,但對釣具的要求相當嚴格,使用的釣竿和釣組都是專用的。以浮漂為例,浮遊磯釣的浮漂具有兩種功能:一是帶動鉤餌浮於海面,二是方便施釣者觀測魚訊。而“拖釣”的浮漂則僅僅是讓鉤餌浮起來,避免或減少掛底。再者,浮遊磯釣的釣點多是在海中較遠的礁巖上或是孤立於大海之中的荒島上,那裡水深流急,釣組的運動力是海流施加的。而“拖釣”則不同,這種釣法的釣點多在淺水區,水流較緩或根本沒有水流。所以,必須在遠距離拋甩釣組後緩緩收線,才能帶動釣組呈現運動狀態,也就是說,釣組的運動力是人為施加的。綜合這三點,完全可以認定這是一種民間釣法。
一、巧製浮漂配釣竿
在岸邊水域垂釣,水層過淺,地形複雜,水中礁石林立,各種海藻繁茂,這樣的環境下垂釣,如果運氣不好,一天被“克扣”三五個釣組絕不稀奇。以每支浮漂10元計算,一天就得三五拾元。如果使用進口的“阿波漂”,光浮漂一項開支就會在兩百元左右。對於一般工薪階層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上層漂的製法:選用一個漁網上的圓形泡沫浮漂,要求中間有孔。用刀子將浮漂修成橢圓形,將孔內置入重量適宜的鉛墜,再用鐵絲將鉛墜固定住,上、下各設一環。上端與主線連接,下端連接腦線與鉤,腦線的長度視釣點的水深而定。為了使鉤餌能順利沈入設想的深度,在鉤子的上方可加設小咬鉛一枚或多枚。製作這種浮漂的關鍵是,應充分考慮到鉛墜、咬鉛和鐵絲的重力之和,不能超過泡沫浮漂的浮力,以確保整體漂組浮於海面。
截取一段比重較大但小於海水比重的木桿,用電砂輪把兩端打磨成錐形,在兩端各鉆上一個小孔,一孔拴接主線,一孔連接腦線與鉤。這種浮漂的最大優點是取材方便,而且由於木質自身的重量,可免去另行加墜。由於同屬上層漂,腦線上的咬鉛與鉤的設計與圖1完全相同。這還是一款純正的環保釣組。
底層漂的製法:選用比重小於金屬而大於海水比重的橡膠塊、電木、硬質塑料棒和部分比重大於海水的木質,其形狀與重量隻要便於釣竿拋投即可。這種浮漂的工作原理是“以漂代墜”或“以墜代漂”。因為漂子的用料比重略大於海水比重,在輕緩拉動力的作用下,配合揚竿動作,底層漂會呈現緩慢、有規律地跳躍式運動,帶動鉤餌。由於這種浮漂本身沈入海底,故腦線上沒有設咬鉛的必要,其鉤子的連接實行漂後鉤。
關於釣竿,其種類很多。上佳的品牌是從異國他邦舶來的浮遊磯釣竿,分輕磯釣竿和重磯釣竿。浮遊磯釣竿雖精美絕倫,但其售價不菲,加之伸展後竿體過長,不宜拋投,岸釣使用時頗有不便,故不是很流行。在大連地區,釣友們多使用3米至3.6米的海釣拋竿替代,其實用性竟也毫不遜色。
二、科學選點巧安排
明白了釣組的製作、釣具的匹配、釣技的運用,還要懂得釣餌的變化,這樣才能戰無不勝。但問題是,即使你掌握了這些,也不一定就能獲勝。因為,正確的垂釣方法、適口的餌料,還要有魚情對路的釣點,要熟知釣點內棲息的魚種。例如,在鱸魚、黑鲪出沒的礁石區,如果使用底層浮漂來應對,結果可能是不僅沒有捕到魚,反而釣組的損失會很慘重。同樣,在六線魚密集區,如果采用上層漂配小泥鰍或六線魚肉為餌,所能換來的只會是一身疲勞。
另外,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沿岸淺水區所棲息的魚種有很大差異。在大連市內四區沿海各釣點,“拖釣”鱸魚的季節在每年5月至7月中旬,而且單尾重也絕對“夠意思”。過了這段時節,很難再找到鱸魚。就在距市內不足百裡的金州區,令釣友夢寐以求的鱸魚遊弋在海邊直到10月,有釣友竟日獲六十多尾。還有黑鲪,每年9月至11月中旬,只要“天公作美”,釣友們就能獲得豐收。
三、釣技精粹,手感為王
“拖釣”的技術精髓在於手感。這種釣法不像其他釣法那樣需要大量動作,更多的是依靠手感來判斷魚情。當釣竿顫動時,那時候就是中魚的時候。所以,釣友們在垂釣時要全神貫注,感受釣竿的每一點變化。
此外,釣技的運用也非常重要。例如,在拋竿時要掌握好力道和角度,這樣才能將釣組拋得更遠。在收線時也要掌握好速度和力度,這樣才能讓釣組呈現出規律的運動,吸引魚的注意。
“拖釣”這種垂釣方法並不複雜,但要想掌握好它,需要經過練習和體會。只有掌握了這種方法的精髓,才能在垂釣時獲得更好的收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