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墜釣融合傳統,鯽魚釣組新突破”
二、不同餌雙墜式 把標準懸墜釣組的長子線鉤換成蟲餌鉤,並在這根子線上系上一小墜,兩鉤相距5~7厘米,小墜距鉤同樣3~5厘米就成為一鉤裝粉餌、一鉤裝蚯蚓的新釣組。這個結構與《風催標移的信號把握》一文接近,隻不過該文是全用粉餌,所以雙鉤距離小。本文一鉤用蟲餌,為保證魚兒安心吃食,小墜離鉤3~5厘米,所以雙鉤距離拉大了。 從理論上講,兩鉤都有上魚的可能,但實際垂釣時,魚食兩種不同性質的餌料所表現的魚漂語言截然不同——食蚯蚓:先緩慢擡升後下為主;食粉餌:快速短時下為主,使釣者很難快速準確判斷並提竿。因此粉餌鉤釣上魚的機率並不高,鉤上的粉餌隻能起到不斷續窩的作用。當短子線上的粉餌溶散之後,鉤子懸離水底,成為多餘之物,釣組變成第一種單餌雙墜結構。 調試可以按照第一種單餌雙墜結構的調法,垂釣時由於另一根短子線鉤上有餌無餌的影響,魚漂擡升的幅度將發生不確定的變化,餌未溶散,魚擡升幅度變小些;無餌的空鉤子對魚送漂影響就不大。由於不再考慮魚吃粉餌鉤這一因素,所以調漂也簡單,不必精確調漂。否則的話需要調至上鉤有餌時觸底,無餌時升起的狀態對魚餌的比重、墜的調整等要求較高,一般釣友難以把握。當然,如果你本來就是一名懸墜釣高手,在魚訊較多,不想放棄鯽魚吞粉餌的中魚機會,也可以精確調漂。具體調整方法可以參照《風催標移的信號把握》一文。不過筆者認為,如果釣場魚多、上鉤率高,還是標準懸墜釣法來得輕鬆、簡便又高效。 三、雙蟲餌雙墜式 把第二種結構的粉餌鉤也換成蟲餌鉤即成為二子線都掛蚯蚓的雙蟲餌雙墜結構瞭。調試方法可以參考前二種。由於兩條蚯蚓分別處於臥底和稍稍離底的狀態,不斷扭動的活餌對魚的誘惑力增大,雖然上雙魚的機率不高,但可免去釣者不時提鉤誘魚的動作。采用這種結構,須註意短子線鉤的蚯蚓不可太長,留在鉤尖外的蚯蚓要短些,以免拋鉤和下沈的過程中,上鉤的蚯蚓纏繞住長子線、魚吃上餌卻進不瞭嘴。處於輕擦水底的短子線鉤餌由於沒有裝小墜,即使小魚咬此鉤餌,魚漂也能靈敏地反映出來,所以魚訊增加,必須註意判斷是鯽魚還是小雜魚咬鉤。從釣起的魚看,咬上鉤的魚多於咬下鉤的魚,這也說明動感餌更適合魚的吃口。但雙蟲餌鉤在魚訊增加,上魚率有所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一點麻煩,即釣上一尾魚後,帶蚯蚓的另一根子線極容易與上魚的子線絞纏在一起,解開需要耐心和時間。魚咬下鉤的漂相與前述一樣。 比較以上三種釣組,第一種調試簡便、魚訊單一,釣者容易掌握。缺點是誘魚效果差。第二種釣組調試要求高,魚訊判斷困難。優點是邊釣邊誘,不用續窩,用於競技作補充獲魚技術最合適。第三種調試也簡單,水底動態誘魚效果好,魚訊多,但魚訊判斷稍困難,提竿時機難完美。 懸墜、傳統結合的雙墜釣組不僅適合休閑野釣,而且在競技比賽特殊的魚情下有時也能發揮意想不到的功能。筆者幾年前曾參加過寧波市一次屆賽,這個專業競技塘的魚面對五花八門的商品餌就是不太肯咬鉤,使用粉餌的人沒有幾個出好成績。但用蚯蚓者大都成績不錯。競技比賽特別是後幾場魚難釣,主要是魚兒對粉餌產生嚴重的警覺反應,而此時用蚯蚓作餌,魚兒會放心大膽咬鉤,所以難釣之魚同樣變得好釣起來瞭。現在釣魚比賽正在向世界接軌,倡導用蟲餌是大勢所趨。所以懸墜、傳統二者結合的釣法應是大有可為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