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餌投放,精準製勝
釣魚這玩意兒,講究的不僅是耐心,更是智慧。俗話說得好,「千錘百煉出真金,萬釣千鈎才知釣」。誘餌投放,簡單說就是往水裡扔吃的,目的是把四散的魚兒引到一個地方,讓它們聚在一起,方便咱們釣。可這扔吃的也不是隨便扔,扔多了魚兒飽了就不吃,扔少了魚兒飢餓又找不到,這其中的門道,實在是講不完。下面就這誘餌如何投放,跟各位老饋、新饋好好聊聊。
餌料過剩:魚兒飽食終無欲
有些釣友,尤其是剛入行的新手,總覺得誘餌擺得越多越好,越勤越好,好像魚兒見到堆成山的吃的就會蜂擁而至。其實呢,這是個「過猶不及」的道理。你想想,魚兒也是會飢餓的,可你要是天天給它們擺一桌大餐,它們吃飽了也就沒那麼大興趣再吃你的鉤餌了。這就是所謂的「餌料過剩」,魚兒吃得太舒服,結果對你的釣餌也提不起興趣。這種情況啊,在經驗不足的釣友中可是屢見不鮮。他們總覺得自己扔得越多,魚就越多,結果把魚餵得七葷八素,不思餌食,自然對鉤餌也無食欲感。這就是餌料過剩帶來的負面影響。
餌料「空白」:魚兒吃光無處找
還有一種情況,剛開始釣的时候,魚星紛紛,釣不一会儿,窩子裡的魚越來越少,最後連個魚星都看不到了,這讓不少釣者產生一種「厭戰」的情緒。有些釣友可能就覺得,這水域裡的魚已經不多了,其實呢,並非如此。這時候窩子裡的餌很可能已被魚吃光了,形成了一種「餌料空白」的狀態,自然就沒魚問津了。要改變這種情況,還得把握時機,適時進行補窩。中國釣魚人網提醒,下面的更精彩!
誘餌用量:恰到好處方為上
誘餌用量多與少,在釣界裡曾經有過不少爭議,但爭論來爭論去,也沒個定論。因為誘餌用量在垂釣中是一個動態反應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水域大小、魚密度大小、魚的種類、誘餌質量和不同的季節等多種因素。臨場垂釣有時需施重餌,有時常施輕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好定個標準。但在通常情況下,大水域魚相對分散,為起到誘魚效果,宜采用重餌打窩。重餌,一是目標大,二是持續時間長。魚密度小的水域也應投放重餌,以擴大招魚力,提高垂釣效果。而魚密度大的水域則應輕施和勤施誘餌。小餌團足以把魚引入窩點。當上魚率明顯減少時,表明窩內已無誘餌,此時隻要及時補投餌團,又可使窩子煥發生機,保持繼續上魚。若超量用餌,把魚餵飽,必將影響魚的咬鉤效果。作為釣者,一般不吝惜餌料,但用餌如何掌握恰到好處,這是關鍵。用多瞭形成「餌料過剩」,用少瞭又因餌料空白失去機遇。因此,誘餌用量是否恰到好處,是影響釣獲的重要因素。
把握補窩時機:魚兒飢餓需添食
在魚密度較大的塘口中,常常開始垂釣時不停地上魚,但釣瞭一會兒就不怎麼上魚瞭,再仔細觀察,窩子魚星漸少。這個信號告訴我們,窩子裡誘餌已無,此時應及時補窩,但隻需補投小餌團,以防餌料過剩,魚不咬鉤。在魚密度大的水域裡垂釣,采用小餌團、勤補窩,既不讓魚吃飽,又不讓魚離窩,這不失為提高釣獲率的好方法。但在大水域裡則應投放重餌,其理由有二:一是大水域魚相對分散,重餌目標顯著,招魚力強;二是大水域大魚多,重餌有利於魚進窩後逗留時間長,有利垂釣。大水域補窩時間,一是視上魚情況而定,上過大魚後應及時補窩;二是對於已等待瞭一段時間仍不上魚的窩子,則應改換門庭,重新佈窩。
養魚池與野生塘用餌:各有千秋需分清
養魚池一般采用混養,鯉、草、鰱、鯿、鳙、鯽混養一體,魚密度大,攝食旺,故在養魚池垂釣誘餌用量要多,餌團不應小於拳頭,方能延長進窩魚停留的時間。在垂釣中隨時註視上魚率稀密程度,若上魚明顯減少,應適時補窩,以保持良好的上魚勢頭。野塘用餌則與其相反。因為野塘中魚種比較單一,並以小型鯽魚為主體,攝食量少,加上野塘本身水質比較清澈,誘餌下去十分顯眼。鯽魚進窩多愛泛起細小、密集的魚星,極易判別窩中是否有餌。當窩中出現無魚星或魚星漸少時,則應適時補窩。野塘中魚密度也有大小之分。魚密度大,窩點數量宜少;魚密度小,則應增設窩點,以便尋魚星下鉤,避免垂釣空手等。
誘餌用量隨季節而異:時令飲食需調整
隨季節、水溫、魚情的不同,魚的攝食量也不相同。冬季魚兒處於休眠或半休眠狀態,攝食量較少,但誘餌用量則不因其食少而量少。相反,低溫季節為增加誘惑力,則應重施粉狀細餌,促魚進窩。到瞭春天,水溫漸漸回升,魚的攝食量也開始增加但誘餌用量宜適度掌握。隨著夏秋高溫季節的來臨,魚的活動攝食趨向鼎盛階段,此時宜投放粗餌重餌,如果餌量過少,極易出現窩潭內餌料空白現象,而留不住魚。因此,依據不同水域、季節、魚種,科學地掌握誘餌用量是衡量釣技水平的標志之一。
誘餌投放這事兒,講究的是一種調整和平衡。既要讓魚兒知道有吃的,又要讓它們保持飢餓,這樣才能讓它們對你的釣餌興趣大增。釣魚嘛,原來不只是靠手藝,還得靠腦筋。記住這些門道,下次出門垂釣,保證能釣得多、釣得好!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