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友註意:勿新窩即打,簡窩為佳。

今天是我放假休息的第一天,閑的無聊準備出去走走,誰知,竟然不知不覺的來到瞭綿陽的涪江邊,索性就看看吧!有很多釣友在“蹲點”呢。時間過瞭不到3分中,新來瞭幾個年輕人,一到就又是弄酒糟,又是那的,忙的不亦樂乎,但效果是乎不是很好,收獲甚微!為此小編覺得有必要給大傢講下打窩的前提:

  這是個技術含量不高的問題,但在實際釣魚中,卻是至關成敗的重要一環。然而以筆者觀察,許多釣友對此又往往忽視。

打窩的重要性

  “七分釣位三分釣技”,這是一句有名的漁諺。的確,一個釣位的好壞,基本上決定瞭釣的收獲量。誰都知道,人有人路,魚有魚路。廣場上大馬路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可是在那角落旮旯是半天不見一個人影的。魚也跟人一樣,有自己喜歡聚集的地方和遊動的路線。隻有把窩做到魚聚集的地方,做在魚路上,下鉤才會有好的魚獲。我們常說的如何找魚窩,大多是指水底的情況。可是我們不少釣友往往註意岸上和水面的狀態,選河岸凸出的地方,釣魚人稱“釣半島”,選泥地踏平的老釣位,選河水緩流處,可水底情況怎樣,往往有所忽略。釣者走上來就用大把大把的餌料打窩,結果釣瞭半天上魚不多。為什麼親眼看見別人在這個釣位釣得很好,連連上魚,可自己卻不見魚兒咬鉤呢?野釣如此,在競技賽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問題在哪裡呢?我看問題在於沒有找準釣點。我們常講的“七分釣位三分釣技”,這釣位準確地說是指釣點,釣位不等於釣點。

釣點與釣位的區別

  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幾個好友一同去釣魚,一個釣不到,另一個便讓他到自己的窩子來一起釣。可怪事發生瞭,魚兒就隻咬你的鉤,不咬他的鉤。雖然兩隻浮標相隔僅40~50厘米,有時甚至隻相隔20厘米,問題就在一個釣準瞭窩點,一個在窩外。這種情況冬釣中更是常見,因為冬季魚兒不如何活動。一個好釣位,其實是一個好的釣點。這個聚魚點,這條魚路可能在釣位的正前方,也可能偏左或偏右一點,可能在10米之遠,也可能近在3米。所以說,走來就打窩,顯然是盲目瞭些,很不可取。

如何選擇釣點

  正確的方法是空鉤在釣位的遠近左右反復測量水深。這裡說的“測水深”,不是單純的看看水有多深,是多次用空鉤摸清水底情況。其實水底的地形地貌很復雜,起伏高低,有無水草障礙物。即使在比賽場上,即使在標準池,水底也絕非是想象的那樣平整。我們常說的在淺灘處找一個有深坑的地方才是魚窩;在平坦的深水區,要尋找一個略微擡起的臺子;河釣時要找水底有亂石、水草的地方;在人工河道中找平底與河岸斜坡的交接線;在庫釣時,要找老河道、溝汊相連的窪地;在大深水坑的邊緣,要找小於30度的斜坡、深淺交界處,等等。顯然要找這些地方,隻有多方位多次投空鉤“測水深”才能摸清水底的情況。有時極有可能是隻相差一二十公分,你的釣點沒有落在魚窩裡的魚路上。

比賽中的應對

  那麼,釣魚比賽時,為瞭抓緊時間,是不是可以免瞭“摸水底”這一程序呢?筆者是持否定態度的。

  一次,我參加釣魚比賽,由於我先摸清瞭水底情況後才施釣,最終獲得瞭好的成績。那次抽釣位我抽到瞭一個倒黴簽。那釣場是個面盆型的山塘,因為已是初冬,水枯得隻一泓水瞭,釣魚人都要站到離塘岸十米的泥底釣魚。塘主說現在塘中央的水也不到二米深瞭。我旁邊的兩個末位因水淺得可以見底而放棄瞭,我的心也涼瞭半截。比賽開始的哨聲一響,大傢紛紛“撲通撲通”打窩,我還是和平時一樣先摸水底情況,用空鉤測量水深,我前後左右,或遠或近,不下十多鉤,我發現在前方偏左6米處,有一個1.1米深的窪地,我喜出望外,仔細一看,那水兒有點渾。我趕緊打窩裝餌下鉤。盡管別人都比我打窩打得早,下竿也下得早,可全場第一個上魚的卻是我……那次比賽,我獲得瞭單尾重第一名、總重第二名。總結獲得成功的經驗,恐怕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先摸清瞭水底情況。

野釣的經驗

  野釣中這種嘗到先摸清水底情況再施釣甜頭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所以我想提醒釣友們,釣魚時,還是先在釣位的前後左右多拋幾個空鉤測測水深,摸清水底情況再“出手”釣魚吧,切莫走來就打窩哦。

中國釣魚人網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851.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