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遊刃有餘,甩鮁魚樂在其中
這種魚的背部長有藍黑色斑點,又名藍點鮁,學名馬鮫魚。到瞭夏至以後,鮁魚常在渤海沿岸近海水域遊弋,尤其是入伏以後的30~40天,成群結隊地到近岸獵食。這時用海竿垂釣會有好的收獲。釣甩鮁魚,要二人合作,乘舢板「追捕」。一人搖櫓,一人站立船頭觀察魚情,當發現鮁群時,二人通力抱櫓快搖,加速追擊,當追到甩鉤能達到鮁魚群位置時,改為一人掌櫓,一人甩鉤收線釣魚。釣鮁操作技術要求高,體力消耗比較大,一時不好掌握,須經過一定的訓練和實踐方能得心應手。
釣具的製備
釣甩鮁魚的釣具,要講究實用又靈活。將3隻中號長柄鶴嘴鉤,用焊錫組成錨狀,用鋼絲拴牢鉤柄後餘出10厘米長,以防其銳齒把尼龍線切斷。在磚上挖一個能容50克左右鉛水的扁平梯形槽,用鋼鋸或專用刻刀開一道能容下鋼絲的小溝,將拴鉤的鋼絲放入,把熔化後的鉛水倒入梯形槽內,使鉤、墜結為一體。在10厘米鋼絲的末端,拴上一個能自由轉動的環。這個轉環可以消除主線擰勁,能在收線時牽動模擬餌轉動,以增強對馬鮫魚的誘招力。扁平的梯形鉛墜與錨鉤連為一體,可減少收線時的阻力而不下沈,提高模擬餌的可見度。最後,用曬幹的豬膀胱或河豚皮,剪成1厘米寬、7~8厘米長的條,把錨鉤和鉛墜用它包裹起來,在鋼絲的根部結紮牢固,就是一付得心應手的釣魚用具。使用前,用清水泡開、化軟,用後掛起來陰幹,可用一兩年不壞。不僅釣甩鮁魚好用,就是貪食的哲羅、鱸魚都可上鉤。
甩鉤的要領與技巧
釣這些豬食兇猛的大型魚,主線粗要大於0.5毫米,在船上追釣甩鮁魚,60米長即夠。要把線的末端拴在船頭上,收線、甩鉤都方便。甩鉤要領是,先把線一圈一圈地收在左手中,餘80~100厘米用右手捏住,沿身體右側劃圈,借鉤墜劃圈的慣性把鉤甩出。墜鉤甩出後立即收線,爭取墜鉤少下沈。收線時的拉力,可拽著模擬餌在水面上轉,並發出擊水響聲。對此鮁魚、哲羅、鱸魚會誤認為是逃竄的獵物,窮追不舍,直到上鉤,但當發覺上當時,已不可能逃脫瞭。須要註意的是,收線速度不能過快,要保證釣者能看到模擬餌旋轉滑行,又不離開水面,使豬膀胱或河豚皮能稍展開一點,就是恰到好處的收線速度。在釣鱸魚和哲羅時,以看不到模擬餌、又不掛水底為佳。
船頭觀察的關鍵
釣甩鮁魚,最要緊的是船頭那人的觀察力。此人要像老僧入定一樣,眼睛要時刻盯著水面。那藍點鮁成群結隊游動時,水面會有明顯的波紋,或者有魚鰓冒水的痕跡,有經驗的釣手一眼就能看出來。當發現鮁群時,要立刻通知搖櫓的人,二人配合默契,才能把鮁群追上。這個過程,要的是速度,要的是默契,要的是不怕艱苦的精神。有時追了半天,也許一條魚都沒有上鉤,但也不能灰心,因為下一波鮁群可能就出現了。
收線的技巧
收線是釣甩鮁魚的重點,也是難點。收線太快,模擬餌就會沉下去,魚就覺察不到;收線太慢,又會讓魚覺得不是真魚,不會追。所以,收線要像溫水煮飯一樣,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同時,收線時要時刻注意魚的反應,有時魚在水下咬鉤,會有明顯的拉力,這時就要猛地一拉,把魚拉近船頭。但也要小心,別把魚拉脫鉤,那樣就前功盡棄了。
不同地區的釣法
不同地區的釣甩鮁魚,也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廣東沿海,人們常用的是「拖釣法」,就是把鉤掛在繩子上,讓繩子拖著魚游動。而在江浙一帶,則常用「擺釣法」,就是把鉤擺來擺去,引誘魚上鉤。不過,無論是什麼釣法,都離不開耐心和技巧。只有經過反覆練習,才能掌握釣甩鮁魚的精髓。
釣後的處理
釣到甩鮁魚後,要及時處理。因為這種魚身上有毒腺,如果處理不當,會引起中毒。所以,要先把魚的內臟取出,然後用鹽水澆洗,最後才能食用。如果不想吃魚,也要把魚妥善處理,不能隨便丟棄,以免污染環境。
結語
釣甩鮁魚,是一種既艱苦又刺激的體驗。要體會這種樂趣,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掌握一定的技巧。只有經過反覆練習,才能在海上遊刃有餘,在甩鮁魚的樂趣中獲得滿足。這不僅僅是釣魚,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自然的敬畏,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在這種過程中,人們可以放鬆心情,體驗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所以,如果你喜歡釣魚,不妨嘗試一下釣甩鮁魚,體會其中的樂趣,感受大海的魅力。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