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揉玉米面,輕拌餌料,季節巧調。
搓揉玉米面,輕拌餌料,季節巧調,這是垂釣老手們的經驗之談。老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釣魚也是一樣,餌料調得好壞,直接關係到能不能釣上魚。玉米面這玩意兒,生的是鬆散不黏連,蒸過後用力搓揉,黏結度就上來了。調製軟餌,多加點水,使勁揉,揉到耳垂一樣柔軟,軟而不散,魚吸進去後鉤尖易露出,紮進魚口,這樣的餌,正常情況下,強過硬餌料。
袋裝商品餌,雖然也是以糧食為主,但裡面加了麥蛋白拉絲粉這些發黏的原料,越搓越黏。調製這種餌,就不能使勁搓揉,加水調濕後,用指頭略微拌勻,看似鬆散,但可捏成團,裝鉤下水後會掉渣,起到誘魚的作用,垂釣時必須勤換餌,給窩子裡不停地投餌,上魚的效果才好。
隨季節水溫調餌
調餌和水溫水情有關系嗎?有!最好依照外部客觀條件來調製釣餌。水溫合適,水中含氧充足,魚兒特別活躍,競相爭食,這時釣餌可略微硬一點,免得魚兒在餌旁遊動時帶動水流將釣餌沖散,用很靈敏的漂,隻見漂動,擡竿則無魚。水溫低或天氣悶,水中缺氧,魚兒不愛動攝食無力,這時釣餌要軟一些,隻要魚兒張嘴,軟餌很容易進入魚口,鉤尖極易裸露出來,裸鉤進入魚嘴,鉤尖易紮入魚體,這時用軟餌上魚率高。而且水溫低時小雜魚也相對減少活動,軟餌也不致遭他們哄搶。
水的深淺與鉤餌的軟硬也有關系:水深宜用略微硬一些的或不易被泡散的軟餌。如果在釣深水時使用較鬆散的釣餌,餌料下沈的時間長,易被泡散,甚至在下沈過程中遭小魚劫奪,最後隻有空鉤著底。
按魚情調製釣餌
魚情,就是所釣水體中魚兒的大小疏密及進食情況。釣友們常說「量魚施釣」,就是根據魚的大小疏密配置釣具,既包括竿、線、鉤等釣具,還應包括釣餌。如夏秋季節釣羅非魚,在一個池中他們大都是三代同堂,大小都有,而且手指大小的魚多於大魚,投下釣餌,這些羅非孫子一哄而上,將釣餌搶光,漂動提竿,上鉤的還是這些貓魚。如果這時用軟餌,盡忙乎對付小魚瞭,為瞭避小釣大,要將釣餌調硬一些,小魚啃不動,會招來大魚奪食。不過大小魚咬鉤,常釣魚的人大都能從漂的反應中判斷出來:小魚咬鉤,漂顯得輕飄無力,大魚咬鉤,漂反應沈穩,有力量感,就采用小動不理,大動才提竿。
這種裝餌的方法,也適用於小雜魚多的地方。如果水中沒有小雜魚的幹擾,水又不太深,還是軟餌好。正如前面提到的,魚兒興奮與不愛進食,也要在釣餌上進行調整。
軟硬糟釣餌三態不可混淆
就一般情況來說,釣餌的軟硬糟三種狀態,不可混淆,那就是軟食要軟,硬食要硬,糟食要糟,根據魚情水情及垂釣的方式,分別采用。
軟餌:適應於釣淺水、釣涼水魚,以及在小雜魚少的地方使用。
硬餌:裝飛鉤非硬餌不行,小雜魚多的地方用硬餌。釣流水,進行追釣、遊釣,都要使用硬餌,或使用散不開的蟲、草餌。
糟食:這是做炸彈鉤的釣餌,一定要鬆散,入水就能散開,是組鉤釣底的裝鉤方法。糟食最不易調好,過分鬆散,拋投時會出現空中開花,太黏又會變成炸不開的死面疙瘩,將鉤子緊緊地包住,魚中不瞭鉤。這三種釣餌,他們各有特點,不可混淆。當然,軟、硬又各有其優點與不足,要善於分別應用。
蟲、草裝鉤有講究
有人用油壺蘆、蚱蜢等蟲為餌,在裝鉤時生怕魚兒不好咬,就掐去腿翅,使之成為一個肉疙瘩,這樣裝鉤有時也可能釣上魚來,但增加瞭不必要的麻煩,而且不去腿翅的活蟲,裝鉤後還能在水中蠕動,能引起魚兒的註意,起到指示目標的作用。用「肉疙瘩」倒可能引起魚兒的疑慮。我們覺得用整蟲裝鉤,省事,上魚的效果好。
用草、菜裝鉤,更有許多不同裝鉤方法,總之要適應魚兒攝食的習慣。這樣咱釣魚人才可以釣有索獲。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0248.html